

在本月 15 日、16 日於韓國濟州島舉辦的 APEC 貿易部長會議結束後,APEC 所有 21 個成員國貿易部長發表聯合聲明指出,「我們擔心全球貿易體系面臨的根本挑戰」,包含台灣、越南、韓國等國的代表在 APEC 會議期間也都與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就關稅議題進行談判。
除了中國外,雖然川普對全球加徵的關稅在4月2日起的90天內維持基礎關稅10%,但是,由於各國輸美的關稅能否降低仍具高度不確定性,故美國關稅政策確實對於全球貿易體系帶來極大的風險與挑戰。
近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接受CNN專訪時指出,如果各國在4月2日起九十天內因談判不「真誠」(good faith)而未達成貿易協議,則關稅稅率將回到「互惠」水準(reciprocal level)。美國對外貿易逆差金額與對美國的進口值是影響對等關稅稅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川普公布各國對等關稅稅率後,世界各國的政府紛紛提出前往美國投資與增加對美採購金額等方式來與美國政府協商降低關稅。
此外,協助中國廠商違規轉運(洗產地)的問題也被美國政府認為是美導致貿易逆差大幅增加的主因。其中,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太陽能廠商更因為協助中國廠商洗產地而被大幅加增關稅。因此,如何防止洗產地也成為東南亞國家與欲前往東南亞國家投資的外國廠商所面臨的棘手問題。
在川普於2018年起對中國加徵關稅後,東南亞國家與墨西哥等國即成為供應鏈重組的重要國家,這也使得墨西哥取代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越南對美的貿易順差也大幅增加。以越南為例,在2024年,美國對越南出口總值為130.98億美元,對越南進口總值為1,365.61億美元,美國對越南的貿易逆差高達1,234.63億美元,遠高於台灣、日本與韓國等國,這也使得越南被美國政府多次提到有協助中國洗產地的疑慮。
台灣允許東南亞太陽能模組進口政策有檢討的必要
行政院卓榮泰院長已多次宣示杜絕洗產地的決心,越南雖非為我國在東協國家的最大目的地,但是,由於我國政府允許東南亞太陽能模組進口,在美國政府認定越、馬、泰、柬四國有協助中國洗產地的疑慮下,若政府持續允許這些國家的太陽能模組輸往台灣,台灣就變成中國傾銷的場域,政府應該正視此一問題的嚴重性,這是因為從事洗產地的廠商在任何市場都會有相同的行為。
若政府的稽核能力不如美國,則應先禁止,這除了減緩東南亞廠商傾銷的衝擊外,更重要的事,凸顯卓院長與美國政府一起打擊洗產地的決心,以降低對等關稅的稅率。
政府應檢視台灣對馬來西亞出口大幅增加的合理性
再者,我國在東南亞的最大出口市場為馬來西亞,根據2025年4月份財政部海關進出口數據顯示,台灣對馬來西亞的出口值為42.43億美元,較去年同月增加221.3%,1月到4月出口累計124.65億美元,年增率為114.3%。就馬來西亞對外貿易發展局公布的三月份出口數據而言,馬來西亞前五大出口市場與出口占比為東協(27.6%)、美國(16.5%)、中國(11.7%)、歐盟(7.9%)與香港(6.8%),其中,馬來西亞對美國出口年增率為50.8%,對中國與香港的出口年增率分別為-1.3%與25.9%。
雖然馬來西亞在三月對美國的出口成長較多,但由於中國與香港合計進口值為馬來西亞第二大出口市場的情況下,我們仍應關注台灣對馬來西亞的出口大幅增加,是在馬來西亞再加工後出口到美國或有違反美國出口管制出口至中國的可能。
在賴清德總統執政滿一年的當下,我國經濟確實正面臨川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貝森特也公開指出台灣關稅談判有非常好的提案(very good proposal),在此情況下,若政府可以了解我國廠商出口數據變化的合理性,則對於台灣發展非紅供應鏈與成為可信任的供應鏈夥伴,應有更大的幫助。
如同蔡英文前總統所言,台灣歷經多次全球危機,但每一次,不僅化危機為轉機,讓經濟體質更為強健。因此,若政府可以藉由外部壓力來訂定有助於提高廠商競爭力,而非協助廠商規避外國政府的管制政策,則政府無須執著於執政週年的成績,台灣的經濟體質變好能否反映在生活環境的改善上,才是執政者須回應人民的重要課題。
(首圖來源: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