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 IC 工程師崛起,AI 浪潮下的不可替代關鍵人才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4 日 10: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IC 設計 , 人力資源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類比 IC 工程師崛起,AI 浪潮下的不可替代關鍵人才

104 人力銀行近日公布《 2025 年科技業人才報告書》,類比 IC 設計工程師的年薪中位數達 155 萬,成為科技業「非主管職」最高薪。

類比IC是什麼?為什麼不能被取代?

簡單來說,類比IC(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是處理「連續變化電壓或電流訊號」的晶片。類比混合訊號工程師納尼‧阿達尼(Nanik Adnani)解釋,類比IC工程師就是在「設計、創造或調整那些能夠產生連續變化訊號的電子積體電路」。

這些訊號來自現實世界的聲音、光、溫度、壓力等感測資料,舉例對智慧手機說「Hey, Siri」,聲波會經麥克風轉成電壓訊號,再以類比IC放大濾波,經ADC(類比轉數位)轉成數位訊號,才能送進AI模型分析。

換言之,沒有類比IC,AI就無法「聽到」你的聲音,也無法「看到」影像或「感應」外部世界的資訊。

車用電子、工業自動化、5G通訊、物聯網、穿戴式裝置等新興應用領域,類比IC扮演關鍵角色。每個感測器模組背後,都需要一組精準穩定的類比前端;每一個AI SoC(System-on-Chip),都藏著不容忽視的電源管理與訊號處理模組,這些都是類比IC工程師要下的工夫。

類比IC工程師在做什麼?需要什麼專業能力?

你可以把類比IC工程師想像成與現實世界連結的「模擬橋梁」,類比IC工程師熟稔的電路學就像魔法,可把生活中電子產品需求「變出來」。

類比IC工程師通常要具備以下能力:

  • 深厚的電路理論與電子學基礎,包含電晶體特性、回授理論、雜訊分析等。
  • 熟練的電路模擬工具,如Cadence Spectre、HSPICE等,進行前端模擬與驗證。
  • 製程與layout敏感度,微小布局差異都可能造成電路失效,需與後端工程師密切合作。
  • 跨領域溝通能力,與布局IC工程師、數位IC工程師協作,設計符合整體效能與功耗目標的電路。

這些技術能力之外,還需有異於常人的耐性、細膩與強大的溝通能力。類比IC設計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每一個案子都可能是全新挑戰,也因此充滿藝術與創造性的成分。

類比IC工程師的養成有多難?為何人才這麼缺?

類比IC工程師,需要深入理解半導體製作的每個環節,含設計、布局、製造、量測和測試。類比IC工程師還需要懂整套電路元件的物理狀態,在放大器、電源模組、濾波器、振盪器、ADC / DAC等電路,進行電晶體級的參數設計與模擬。

由於要了解一堆電子電路學導論,類比IC工程師通常都是研究所出身,即便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也需要為了銜接學界和業界的差異,訓練個三至五年。

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的半導體主管布萊恩‧甘迺迪說:「相信我,這些類比IC工程師的功夫可不是憑空來的,都是靠多年實戰、在工程現場一點一滴熬出來的,幾乎可以說是門黑魔法了。」

有PTT業界人士分享,類比IC設計相當吃經驗,基本的電子學和電路學只是入門,真正的關鍵在「數學直覺」和物理常識。「而這種直覺是做過幾百條IC布局(layout)與量測、踩過一堆雷才會有的。」

台灣電子、電機相關科系學生多傾向選擇數位IC設計,原因在類比IC門檻高、教材少。數位IC有大量開源工具與範例,類比電路學習資源相對冷門。且類比IC工程師養成時間長,從新鮮人到能獨當一面,往往需要五年以上歷練。

還有,錯誤代價高!一條小電路設計錯了,整個晶片可能報廢,極度高壓,責任也大。

產業需求高漲,資深的類比IC工程師成為各大IC設計公司爭搶的人才。一位半導體業資深人資坦言:「數位IC工程師缺口是大,但類比IC工程師是有錢都不一定請得到人。」

AI時代為什麼讓類比IC工程師身價上漲?

AI 發展的越強大,和真實世界的連結就越重要,這橋梁掌握在類比IC工程師手上。如今AI不再只活在雲端或資料中心,越來越多應用發生在自駕車、智慧音箱、工業機器人、穿戴裝置、智慧醫療等真實生活。這些應用都要「聽得見、看得見、感覺得到」,聲音、圖像、溫度、壓力、加速度等原始資料,統統是類比訊號,需要類比IC處理放大、濾波、轉換,AI模型才能「看懂」或「聽懂」。

過去,大家用的是通用CPU、GPU,類比IC只要設計一次,就可以用很久。現在進入AI應用碎片化時代,手機、車用、智慧音箱、行車記錄器、無人機、伺服器,各種客製化晶片設計需求大爆發。

這也帶動類比IC「跟著客製化」:不同電壓、不同封裝、不同介面,都要不同設計。問題是:類比IC不像數位IC有工具可產生,類比設計得「一筆一畫自己畫」,人才養成超級慢。

換句話說,沒有類比IC,AI根本接收不到外部世界的訊號,若沒有這個橋梁,AI無法知道現實世界長什麼樣子。這是類比IC工程師在AI時代越來越夯的原因。

(作者:陳宜伶;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Image by Freepi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