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媒稱輝達無法進入中國市場,將會成泡沫破裂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8 日 7:5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GPU , 半導體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中媒稱輝達無法進入中國市場,將會成泡沫破裂

美國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在 AI 浪潮下交出亮眼財報。2025 年第一季營收達 260 億美元,與同期相比激增 262%,高於市場預期的 243 億美元。其中最關鍵的資料中心事業體(主要是 AI 晶片)單季營收達 226 億美元,年增 427%,遠超分析師預估的 211 億美元──強勁的需求讓 NVIDIA 預估 2025 財年全年營收將達 1,200 億美元,年增率約為 120%。分析師對 NVIDIA 未來展望樂觀,美國對中國實施的 AI 晶片出口禁令,讓 NVIDIA 這家全球硬體巨頭再度成為焦點。

中國媒體虎嗅發文指出,這項禁令導致中國市場上的 NVIDIA 晶片供應吃緊,進而引發對其是否處於泡沫的熱議。然而,若放眼全球,NVIDIA 是否真的泡沫化?

全球 AI 晶片市場版圖正在變化

根據研調機構 TrendForce 的報告顯示,2024 年全球 AI 伺服器出貨量年增 41.5%,預估全年產值將達 1,870 億美元,較去年成長 69%,占整體伺服器市場產值近 65%。在這波浪潮中,NVIDIA 幾乎壟斷高階 AI 晶片供應:2023 年全球資料中心用 AI GPU 市場中,NVIDIA 市占率高達 92%,創下新高紀錄。NVIDIA 去年 Blackwell GPU 出貨量 130 萬顆,預期 2025 年將激增至 360 萬顆以上(僅供給前 4 大 CSP),幾乎是前一年的三倍,這數字進一步鞏固了其龍頭地位。相較之下,其主要競爭者 AMD 在 AI 加速器領域僅占不到 8% 市占,其他部分則由 Google TPU 等自研晶片以及少數新創廠商瓜分。

實際上,如果將各家雲端業者自製的 AI 專用 ASIC 晶片(如 Google TPU、亞馬遜 Trainium 等)計入NVIDIA 2024 年在廣義 AI 晶片市場的占有率約為 65%,雖然比例有所下降,但仍處明顯領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 NVIDIA 壟斷性的優勢,產業各方正積極布局抗衡。一方面,AMD 等對手加快腳步推出新一代 GPU 試圖搶占高效能運算市場;另一方面,大型科技公司則研發自家 AI 晶片以減少對 NVIDIA 的依賴。例如 Google 長期與博通合作開發 TPU,使博通意外成為全球僅次於 NVIDIA 的第二大 AI 晶片營收供應商。Meta 也與博通合作設計自用 AI 晶片。此外,亞馬遜、微軟等皆投資研發專用晶片。

TrendForce 曾指出,中2024 年搭載 ASIC 自研晶片的 AI 伺服器比重將提升至約 26%,較 2023 年明顯增加,而這個數字在 2025 年肯定持續成長,將會持續侵蝕 NVIDIA 的市占。而中國也是如此,預計中國 AI 伺服器市場將受到美國晶片出口管制,外購 NVIDIA、AMD 晶片會從 2024 年的 63% 下降至 2025 年的 42%。

儘管競爭越來越劇烈,目前還沒有任何單一廠商能在大模型 AI 運算晶片上一年收入可與 NVIDIA 比肩,NVIDIA 暫靠自有生態系與先發優勢占有領頭羊地位。不過,業界也開始出現供需趨勢的微妙轉變:由於先前供貨緊張,不少企業「雙重下單」囤積晶片,隨著供應改善未來可能出現一波庫存調整;再者,經過一年多的瘋狂採購後,部分雲服務商對一般伺服器支出已縮減,把重心放在 AI 設備,造成傳統伺服器市場幾近零成長──這些現象都意味著 AI 晶片市場的高速成長正在進入新的階段。

▲ NVIDIA 收入遠高於競爭對手。(Source:genuineimpact.substack.com

中國市場炒卡潮、算力錯配、DeepSeek 衝擊

在美國以外,特別是中國市場,NVIDIA 的 AI 晶片也引發一場劇烈的「算力爭奪戰」。由於美國對華出口管制,自 2022 年起 NVIDIA 多款高階 GPU(A100、H100 等)被禁止直接出售中國。儘管如此,中國業者透過各種灰色管道購入晶片,使得 H20 及新一代 Blackwell 架構 B100/B200 等頂級產品陸續在中國「露面」。許多投機者和中介商囤積 GPU 轉售牟利、把 AI 算力視同金融產品一般炒作,並以虛擬算力租賃合約運作,使投資人瘋狂湧入這條隱秘的「算力交易鏈條」。在最高峰,伺服器價格一度上漲 15 至 20%。多家中國科技公司爭相宣布斥資建設大型智算中心,一時之間項目遍地開花。然而,這場轟轟烈烈的算力狂熱並未持久。

隨著 2024 年底開始,中國的 AI 算力市場出現明顯的供需錯配和退燒跡象。據統計,截至2025年第一季,中國大陸有 165 個智算中心項目宣告啟動,但其中僅約 16 個真正建成投入運作,58% 的項目仍停留在審批或籌建階段。許多原定的超大算力中心被擱置甚至取消──而 A 股市場上,多家宣稱涉足 AI 算力的公司開始「急煞車」: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包括飛利信、蓮花控股、錦雞股份等數家公司先後終止了總計數億人民幣的算力租賃合約。據業內人士透露,這些提前退租的企業多半本身並非 AI 業務終端客戶,而是借算力題材炒作的投機者。

隨著中國本土大模型 DeepSeek 在 2025 年初爆紅,以極高性價比縮減訓練所需算力規模,這戳破了許多中小玩家對 AI 訓練需求的幻想、算力炒作概念迅速降溫,留下來繼續大手筆購買 GPU 訓練模型的,只剩百度、阿里、字節跳動等真正有技術實力的巨頭。正如常垒資本合夥人馮博所言:「當訓練不再百花齊放,沒有能力做大模型的人就曲終人散,那些人手裡的算力就變成了泡沫。」

更棘手的是,前期盲目投入建成的許多算力設施出現閒置,有中國業者坦言,不少智算中心實際運作率不足 50%,部分使用性能落後的伺服器,導致「有 GPU 卻用不起来」。由於國產 AI 晶片目前尚無法承擔大模型預訓練、高端算力供給仍不足,但低端或錯配的算力資源又大量閒置,形成結構性過剩。

面對這種窘境,一些算力供應商開始嘗試「自產自銷」的新模式:他們透過投資下游 AI 創業公司來綁定算力需求。例如有供應商同時投資了機器人和雲計算新創公司,其算力需求全部由自己旗下算力公司供應,且以低價交易變相消化了閒置的算力。另一些供應商則以有限合夥人身分參與產業基金,要求基金所投的 AI 公司優先向自己租用算力,以資本手段構築封閉的需求鏈條。儘管這些做法幫助部分供應商暫時渡過難關,但終究非長久之計。換言之,中國算力市場經歷了一場從過熱走向冷卻的震盪,NVIDIA 高性能晶片曾被瘋狂追捧,如今也面臨部分需求虛胖、供需錯配的挑戰。

▲ 中美的算力競爭白熱化。(Source:aryoconsulting

AI 基建與可能的泡沫隱憂

Meta、亞馬遜、Alphabet(Google 母公司)、微軟四大巨頭計劃在 2025 年合計投入高達 3,200 億美元於 AI 技術及資料中心建設,比起 2024 年的 2,300 億美元可說是大幅增加。其中,亞馬遜預計單年資本支出超過 1,000 億美元,位居領先;微軟預估 2025 財年 AI 資本支出約 800 億美元,Meta 則宣布 2025 年資本支出上限提高到 650 億美元,將用於擴充 AI 基礎架構。

這些天文數字的投入表明,從雲端資料中心到企業級應用,各界對 AI 算力未來需求依然樂觀。即使在中國,龍頭企業也在加碼布局。字節跳動被傳出計劃 2025 年投入近 900 億人民幣建設 AI 基礎設施、其中約有 430 億用於華為、寒武紀等 AI 晶片,另外超過一半的資金會用於海外的研發中心,但是否能採購到足夠的 NVIDIA 晶片則尚未可知,阿里巴巴則公開表示,未來三年將斥資 3,800 億人民幣打造 AI 基礎建設,金額超過該公司過去十年相關投入總和。

摩根士丹利半導體分析師約瑟夫·莫爾(Joseph Moore)即對所謂「AI 泡沫將破裂」的說法不以為然。他強調目前市場對 AI 晶片仍供不應求,尤其「推理晶片需求正方興未艾,怎會已進入消化期?」莫爾指出,生成式 AI 模型的部署需要大量推理運算力,隨著企業將大型語言模型應用推向日常服務,對 GPU 等加速器的需求只會掀起新一波強勁成長。事實上,2025 年以來 AI 應用正從訓練階段轉向大規模推理部署,無論消費應用(如圖像生成、AI 助理)還是商務端的行業解決方案,推理算力需求都還成上漲趨勢。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分析認為 AI 產業或許正處在泡沫邊緣。首先是估值偏高的隱憂。雖然 NVIDIA 股價在 2025 年初因獲利提升使本益比一度回落到 23 倍左右、低於 2 月的 50 倍高峰,這種建立在未來數年高速增長前提上的估值模型,一旦成長趨緩便將面臨調整壓力──而這種透支未來需求的情況不只 NVIDIA 獨有,整個科技業都可能因過度樂觀的獲利預期而遭受重挫。

中國供應問題與 NVIDIA 泡沫論

NVIDIA 的股價波動和「泡沫」擔憂,確實與中國市場的供應問題及地緣政治因素有關連,但這並非唯一要素。美國政府對高性能 AI 晶片(如 H100、A100)的出口限制,是 NVIDIA 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儘管 NVIDIA 為此設計了符合限制的 H20 等「特供版」晶片,但新的管制可能導致其需要額外許可才能出口。黃仁勳近日就在台北電腦展上,直接公開表示禁令導致 NVIDIA 蒙受存貨損失、但中國卻開始採用本土技術。NVIDIA 預計將因這些禁令產生約 55 億美元的存貨和採購承諾相關費用,直接衝擊其財務表現。這對曾占其資料中心業務近四分之一的中國市場而言,無疑是重大打擊。晶片限制刺激了中國企業加速 AI 晶片自主研發,例如華為的昇騰系列晶片、阿里巴巴的含光晶片等,雖然在性能上可能仍有差距,但其在本土市場的競爭力正日益提升,很明顯地分食了 NVIDIA 的市場占比。

歷史上硬體的爆發都會優先於應用的增長,而這通常是基於應用的需求所致。然而現在 AI 的「需求」過於隱性,導致市場上對於 AI 增長的分析呈現兩極化趨勢。許多人擔憂市場可能過於樂觀預期 AI 需求的成長,一旦成長速度不及預期,便可能面臨大幅修正。同時,市場競爭也在加劇,AMD、Intel 等國際對手以及大型雲服務提供商的自研晶片,都對 NVIDIA 的主導地位構成威脅。

如此多家公司進入,也因此才擔心會有類似的「網路泡沫」誕生,但基於 NVIDIA 現在仍然站在誇張的近壟斷式地未來看,目前要談到 NVIDIA 泡沫、等同於整個 AI 硬體供應鏈要一起泡沫才有可能發生。因為無法供貨給中國,可能會導致 NVIDIA 泡沫的說法,在 NVIDIA 並非是以中國做為單一市場的狀況下來說,可能性並不高。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