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准監管 AI:立法慢一點,AI 會跑得比較快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04 日 8: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科技政策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十年不准監管 AI:立法慢一點,AI 會跑得比較快嗎?

美國國會正在討論一項非常特別的提案:未來十年,各州不得自行立法監管 AI。這項計畫獲得多家科技巨頭支持,像是 Meta、Amazon、Google 和微軟,他們擔心如果每個州各訂一套 AI 法律,可能會出現法規碎片化的情況,導致企業難以遵循,也阻礙了新技術的發展。這其實就是法律中的「法規一致性原則」,它強調立法應盡量避免重複、矛盾,讓產業能在清晰的法律環境下運作。

例如,假設加州禁止AI用在面試篩選,但德州允許,企業該怎麼辦?難道要針對每個州調整一次演算法?這不僅增加研發成本,也拖慢創新步伐。正是因為如此,一些業界人士才認為,與其各州亂成一團,不如暫時由聯邦統一規劃,先給產業一個穩定的創新空間。這不是完全不監管,而是「先整合、再制定」的策略思維。

規範不是剎車,是方向盤:科技要發展,也得看得清前方道路

不過,是否全面禁止各州立法,就能讓AI更快、更好?微軟的首席科學家Eric Horvitz就不這麼認為。他指出,適當的法律框架反而能加速技術的實際使用,因為企業才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碰。這其實呼應了法律中一個很核心的原則:「可預測性(legal predictability)」。一套法律如果能讓行為者預先知道規則,才有助於風險控管與資源分配,這對AI公司來說就是投資信心的來源。

也就是說,完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反而會讓企業不知道怎麼遵守、怎麼設計產品,變成一場「冒險式」的創新。所以,法律不是來限制創新,而是像高速公路上的標誌,讓科技在快速發展時,不會撞牆或偏離軌道。

十年不管是「喘息」還是「空窗」?這條界線該由誰決定

「十年禁令」的優點在於,AI技術還在發展早期,現在談立法會讓創新綁手綁腳。或許可先由聯邦政府出面統籌,再慢慢建立規範。但問題是:聯邦政府目前根本還沒有完整的AI法制藍圖,而這十年,AI卻可能從文字生成進步到機器人、從客服系統延伸到決策代理。這裡牽涉到法律上一個重要觀念:「預防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也就是當新技術有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響時,應提早建立基本的防線,而非等問題出現後才亡羊補牢。

所以,問題不在於「要不要監管」,而是「在怎樣的層級、用什麼方式監管」。各州的角色,能夠根據地方情境,探索合適的規範模式。如果完全禁止州政府立法,我們也就失去了多元制度創新的可能性。

不只美國在思考,其他國家也在討論怎麼監管 AI

其實,不只美國在思考AI該怎麼監管,全球各國也早已展開類似討論,而且採取的策略並不相同。例如歐盟正在推動的《AI法案》(AI Act)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具體、最全面的AI監管法案之一。它依照AI系統的風險等級,從最低風險到不可接受風險,分層設計不同的規範強度:聊天機器人可能只需要透明標示,但像用來進行信用評分或招聘的AI,則需接受更嚴格的審查與測試。這種「風險為本的監管模型」,是一種結合法律審慎與技術彈性的中間路線。

另一方面,加拿大蒙特婁AI倫理宣言(Montreal Declaration)、新加坡生成式人工智慧開發安全指南(Guidelines on Securing AI Systems)與日本《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推動法》則採行「輕監管+自律標準」的策略,強調由產業與政府合作制定倫理準則,讓AI在透明與責任下發展。這就反映出另一個法律觀念:「軟法(soft law)」,它不是強制性的法律條文,但仍具有引導與約束力,可作為創新技術早期監管的過渡選項。

美國若選擇十年完全不立法,等於自願退出這場國際規範競賽,讓AI治理的標準由他國定義。對全球科技領導者來說,這恐怕是錯過設定方向的最佳時機。

AI 創新值得空間,但規則不能永久延期

AI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單純的科技工具。要讓這樣的技術順利發展,我們當然不希望不合理的監管成為創新的絆腳石;但我們也得理解:「完全不設限」從來不是自由,而是風險的溫床。

與其禁止各州參與規範,不如設計一個「聯邦為主、州政府補充」的協調機制,讓地方政府能在確保公平與透明的基礎下,提出符合當地需求的創新監管方案。畢竟,法律不是為了拖慢科技,而是為了確保科技是往對的方向前進。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