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腦就像忙碌的城市,每個細胞各有任務,而細胞「溝通」是否順暢,是一切順利運作的基礎。當溝通出現障礙,城市可能陷入混亂;腦神經細胞訊息傳遞受阻,人們記憶、思考能力甚至走路、說話都會變困難。這正是「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的可怕之處。
近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揭露這類失智症背後的「細胞溝通障礙」,並成功找出修補訊息斷鏈的關鍵。新發現不僅給予血管性失智新希望,更可能改寫大腦修復能力的理解。論文刊登於《Cell》期刊。
釐清細胞訊息傳遞異常
研究並非僅觀察某類細胞的功能變化,而是系統性分析腦部細胞各類型訊息交換。團隊用單細胞 RNA 定序(scRNA-seq)與蛋白質體學(proteomics),分析小鼠模型與人類病理樣本,取得關鍵數據。
單細胞 RNA 定序可揭示個別細胞內活躍的基因,有助推測功能與狀態。蛋白質體數據則提供細胞實際產生的蛋白質資訊,反映細胞間訊號產生與接收是否正常。結合這兩者,團隊建立「細胞間訊息傳遞圖譜」(intercellular interactome),分析哪些細胞疾病狀態時訊號表現異常。
CD39-A3AR 通路的發炎調控角色
結果顯示,血管性失智症,特定細胞關鍵訊號明顯下降。負責控制發炎反應的 CD39─腺苷─A3 受體(A3AR)路徑,老化與缺血大腦功能明顯減弱。
CD39 是細胞膜酵素,能降解細胞外 ATP,使腺苷上升。腺苷會與 A3 型腺苷受體(A3AR)結合,抑制免疫系統過度活化並緩和發炎反應。此通路在血管內皮細胞與腦部免疫細胞(例如微膠細胞)之間扮演關鍵調節角色。研究指出,失智小鼠大腦,CD39 表現會減少,導致腺苷產生不足,A3AR 活化減弱。免疫細胞因此持續活化,引發慢性發炎,導致腦組織損傷惡化,很可能是失智症惡化的重要因素。
用藥物活化 A3AR,儘管未及時給藥仍有療效
團隊測試作用於 A3AR 的小分子藥物,原治療皮膚癬,有相當安全性。給缺血管性失智小鼠用,即便缺血損傷發生數日後才給藥,仍觀察到腦組織結構改善、發炎緩和,且記憶力與行走功能顯著恢復。
這顯示此藥有「延遲介入仍有效」潛力。由於血管性失智臨床常出現明顯症狀時才發現,故延遲介入仍具療效這點尤其重要,幫助現在改善治療時機受限的窘境。
未來應用與展望
除了用於血管性失智症,團隊指出,CD39-A3AR 訊號也可能影響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同樣會出現微膠細胞過度活化與慢性發炎,若能有效調節這條訊號通路,有潛力治療多種神經退化疾病。若相關臨床實驗成功,不僅有望大幅改善血管性失智症患者的生活品質,也可能為神經醫學領域帶來全新治療方向與突破。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