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對台徵收的關稅稅率遲未公布。經濟專家認為,美國總統川普更著眼「本土投資」,台灣團隊與美對話時,宜提出在美國創造就業機會的證據,畢竟很多國家想這樣談卻做不到;但台灣可以辦到,過去也做到過。
美國對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印尼等新關稅稅率陸續「開獎」之際,台灣的稅率尚未公布,而距離對等關稅暫緩大限8月1日只剩兩週。
經濟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近日回答中央社提問表示,如果他是台灣談判團隊一員,與美方交手時,他會提台灣企業透過赴美設廠參與當地產業生態系,展現做為美國好朋友的誠意,這正是川普想要的。
史劍道是華府研究亞洲及中國經濟問題知名學者。他長期對台灣及中國經濟發展有深度觀察,總是給予犀利、簡短的回應。
「川普不喜歡出口,他要的是在地投資」,史劍道說,川普總是在談投資美國、讓美國本土有工作機會,台灣企業正在這麼做。所以他會拿出台灣企業在美國不同州創造許多工作機會的證據,做為爭取低關稅的基礎,並向美方表示:「我們很樂意再談更多這樣的合作。」
半導體關稅方面,史劍道觀察,美國目前還沒決定要對哪些項目徵稅。川普非常重視關稅,喜歡先大張旗鼓宣布,再陸續設立各種例外條款。所以,史劍道說,他可以想像未來會出現某種「半導體關稅」,但不適用於最先進晶片。
不過,他認為,如果川普沒有終止「晶片法」(CHIPS and Science Act),美國半導體產量從明年開始就會逐步上升。對台灣出口來說,這件事的影響將比半導體關稅大得多。
「晶片法」目的在透過390億美元(新台幣1兆1,500億元)補助,提升美國國內半導體生產能力。
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FPRI)非常駐研究員傅利曼(Joshua Freedman)分析關稅對台影響指出,台灣在全球最先進半導體晶片製造中的獨特地位,使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免受關稅衝擊,但其他出口產業就較為脆弱,例如生產螺絲、螺帽類等用以連結不同機件的扣件產業。
傅利曼於FPRI網站發文表示,過去十年,隨著中美關係惡化,盼降低政治風險的企業已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點。美國在全球突然加徵、撤銷及升級關稅,更加速企業落實供應鏈多元化。
他說,雖然部分壓力導致更多業務從中國轉向台灣,有利台灣經濟,但主要的轉移方向是東南亞等成本及風險更低的目的地。隨著這些地區的生產擴張和發展,競爭力也正不斷提升。
台灣扣件(又稱緊固件)產業正處於這些轉變的前沿。傅利曼說,在台灣,隨便問一個人關稅對當地企業的衝擊,他們很可能會提到螺絲和螺栓製造商的困境,尤其是利潤率相對較低的中小企業。他表示,台灣過去依靠遍布全島的產業群聚建立成功的扣件產業,但主導地位正逐漸下滑。如今,越南、泰國和印度都能以比台灣更低的成本生產扣件。
(作者:鍾佑貞;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