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混合式量子晶片亮相,結合電子、光學與量子控制於 45 奈米製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21 日 14:50 | 分類 半導體 , 尖端科技 , 晶片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首款混合式量子晶片亮相,結合電子、光學與量子控制於 45 奈米製程

美國波士頓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西北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打造出全球首顆整合量子光源與控制電子元件的混合晶片,並以商業化 45 奈米 CMOS 製程完成原型製作,在量子晶片開發上邁出關鍵一步,

研究成果已發表於《Nature Electronics》期刊。團隊運用矽基「微環共振器」做為量子光源,透過非線性光學效應產生「相關光子對」(Correlated Photon Pairs),為量子通訊、感測與運算等應用提供關鍵量子位元(Qubit)。

Qubit 的最大挑戰在於穩定性差,容易受環境微幅波動干擾,造成運算錯誤,進而拉高冷卻與環控成本。為解決此問題,團隊在每個共振器內建光電感測器與微型加熱器,結合晶片上的控制邏輯,可即時監控並自動校準共振頻率,即使面對溫度與電磁干擾,也能穩定產出量子光。

此設計讓晶片具備「自我監控、自我校準」能力,顯著提升穩定性,為量子裝置導入封裝整合與規模擴展奠定基礎。

隨著量子技術持續受到關注,這類晶片未來有望應用於安全通訊網路、高階感測設備與量子電腦架構。特別是在量子網路中,穩定產出並控制光子對的元件將是關鍵基礎;而在感測與運算場景中,具備即時控制與片上整合能力的模組,也有助於提升系統穩定性與準確度。

儘管本次技術整合具高度潛力,但目前仍處於單一樣品階段,尚未進入大規模製造。研究團隊尚未公開完整製造成本、良率與實際量子運算應用表現。

未來若要進一步推動產業落地,仍須仰賴跨領域技術整合與應用場景驗證,才能將此量子晶片從原型推向成熟商品化。

(首圖為示意圖,來源:shutterstoc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