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對準設備廠高明鐵在本屆自動化展中展示光通訊的製造流程,期望在矽光子世代搶下供應鏈關鍵角色。
隨著 AI 伺服器功耗持續攀升、銅線傳輸逐漸逼近極限,以光取代銅線的高速傳輸概念應運而生, CPO (Co-Packaged Optics,共同封裝光學)架構快速浮上檯面。將交換晶片與光引擎整合在一個基板上,可大幅降低傳輸距離,進而降低功耗與延遲,而要實現矽光子傳輸,就少不了「光耦合」技術。
什麼是光耦合?它是利用光強度的量測來確認最佳位置,設備在輸出光源的同時監測訊號強弱,直到找到最高效率的耦合點。那跟光對位又有什麼不同?光對位則是以簡單的對位來完成,過程快速,但不一定能確保最佳的光傳輸效果。
展區設備使用小型玻璃板來模擬光通訊元件,啟動光源後由演算法快速搜尋光點,只需 2 秒左右完成找光,再進行精準對位,最後以 UV 固化膠將光纖與矽光子晶片黏合。
德國 Ficontec 雖是最早切入矽光子領域的設備廠商之一,擁有深厚的技術基礎,但其機台設計多偏向制式化與標準化,在彈性上相對受限,高明鐵則希望透過高度客製化能力,依不同封裝需求調整演算法與製程模組,設法搶進供應鏈。
根據 SEMI 指出,2025–2030 年間,全球矽光子半導體市場預計將成長至 78.6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 25.7%。目前台積電已完成 1.6T 光引擎,並展開 3.2T 測試;輝達則計劃於 2026 年推出 Spectrum-X 矽光子交換器,預期將進一步帶動「光耦合設備」在內的供應鏈需求成長。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