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獲得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奧斯卡影帝李奧納多‧迪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投資的植物肉新創企業「Beyond Meat」(超越肉類),如今竟陷入破產疑雲。
有多慘?看股價就知道。Beyond Meat從最高點的234美元,到現在2.4美元左右,市值蒸發近99%。
債務壓頂,Beyond Meat急祭改革自救
Beyond Meat創辦人暨執行長布朗(Ethan Brown)祭出一系列改革措施,請來企業重組顧問公司AlixPartners專家博肯(John Boken)擔任臨時首席轉型長,裁員6%員工,並精控成本、提升毛利率,以達成2026年下半年實現獲利轉正目標。
然而,美國財經媒體TheStreet分析,Beyond Meat正遭遇嚴重的現金流問題。截至今年6月28日為止,該公司現金與等價財產餘額大約為1.1億美元,但未償還債務餘額卻高達12億美元,想避免走上破產聲請這條路,並滿足即將到來的現金需求,機會相當有限。
對此,Beyond Meat發言人表示,「我們沒有,也不打算聲請破產」,專注在脫碳飲食的媒體「綠后」(Green Queen)指出,Beyond Meat的未償還債務來自2027年到期的可轉換債券,該公司一直尋求多種方案應對,去年也曾和債券持有人談判,今年更從推廣植物性飲食的非營利組織、Ahimsa基金會旗下全資子公司獲得一億美元融資,顯示Beyond Meat在2027年以前仍有時間償還債務、避免破產。
然而,這並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原因在於植物肉產業正面臨整體衰退。
曾被視為「下一個植物奶」,植物肉產業全面退燒
瑞穗證券食品和健康生活資深分析師鮑姆加特納(John Baumgartner)表示,Beyond Meat在2019年首次公開募股時,各界原本認為,植物肉市場可以比照植物奶在牛奶市場市占率擴張的模式,在十年內達到300億美元規模。
不過,財經媒體CNBC指出,如今該產業不再持續成長,而是銷售下滑、裁員不斷、工廠關閉。不只Beyond Meat的營收在2024創5年新低,澳洲的V2food也因營運不佳而關閉旗下工廠,而另一家植物肉新創企業「不可能食物」(Impossible Foods),估值也縮水了8成。
植物肉的退燒,原因之一就是消費者覺得太貴且難吃。食品市場智庫Packaged Facts曾估計,美國消費者購買冷藏植物肉的平均花費比傳統鮮肉高出兩倍。「不可能食物」執行長麥吉尼斯(Peter McGuinness)也向《華爾街日報》坦言,最大挑戰就是人們認為植物肉不好吃。
另外,缺乏投資也是產業共同困境。綠后統計,今年第二季,整個產業才募得1億2,700萬美元,裡面還包括Beyond Meat所募得的1億美元,顯示投資並不熱絡。
優格冰淇淋效應:市場被瓜分,無人能稱王
更深層的因素,則是「優格冰淇淋效應」。TheStreet比喻,小鎮上開了第一家自助優格冰淇淋時,門口總是大排長龍,但開第二家時,兩家店生意都變差。後來店越來越多,市場被瓜分得太零散,根本沒人能成功。
植物肉市場正面臨此困境。TheStreet不諱言,喜歡植物肉的人確實很喜歡,但這是利基市場,成長空間不大,加上超越肉類和其他產品並未有太大差異化,當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之際,自然逐漸走下坡。
對於眼前重重挑戰,Beyond Meat採取激烈行動扭轉命運,正把公司名稱的「肉類」刪除,以專注在傳統植物蛋白,並推出成份更單純、不以模仿肉類為目標的新品Beyond Ground,在目標消費者間獲得熱烈迴響。
這能否在植物肉市場退燒中,協助超越肉類找到新定位,將是食品產業接下來的重要觀察指標。
- Beyond Meat headed to Chapter 11 bankruptcy
- No, Beyond Meat Has Not Filed for Bankruptcy
- How Beyond Meat and the plant-based meat industry lost their allure
- As Alternative Meats Lose Favor, Impossible Foods Sets Its Sights on Flexitarians
- Stock market records push Krispy Kreme, GoPro, Beyond Meat into meme-stock trading frenzy
- Impossible Foods’ legal blitz backfires as investors flee and consumers reject lab-grown ‘frankenmeat’
(作者:陳育晟;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Beyond M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