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自動化設備大廠奧姆龍(Omron)近日宣布,將於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設立全新自動化中心。這個消息引發業界高度關注。
長期以來,日本製造業在全球自動化技術中占據穩固地位,但面對美中供應鏈重組、東南亞與印度製造能力崛起,日本企業如何重新找到「輸出技術+嵌入市場」的最佳路徑,是一個必須深思的課題。奧姆龍選擇印度,不僅是追隨莫迪政府「Make in India」政策的產業潮流,可見日本將印度定位為未來的戰略製造樞紐。
奧姆龍的全球布局邏輯,印度只是下一站?
奧姆龍並非首次跨國設立自動化中心。在東京、美國、中國、新加坡,甚至德國斯圖加特,奧姆龍早已建立成熟的實驗與展示基地,與客戶共同模擬生產線、解決製造難題。
日本企業長於「細緻工程」與「現場改善(Kaizen)」,藉由在地化據點,日本不僅輸出設備,更輸出一套持續改善的管理與流程思維。這也是日本製造業相較於德國、美國企業的一大優勢所在:不只賣機器,更賣管理經驗。
然而,問題在於,印度是否真能承接住這樣的「日本式改善模式」?筆者必須指出,印度雖具備龐大市場與人口紅利,但其產業現場與日本的管理文化落差極大,後續需要時間驗證。
印度製造的潛力與風險,日本能否掌握?
印度人口紅利與政策推動,確實讓該國成為下一個「供應鏈新星」。從半導體,到食品加工,再到醫藥製造,印度市場的確釋放出龐大需求。
但就日本企業而言,印度的挑戰亦不少。其一是基礎設施不足,電力與物流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將影響自動化設備的穩定發揮。其二是技術人力的培養,印度雖以軟體工程聞名,但在精密製造人才上仍有缺口。日本輸出技術時,還得輸出教育與培訓體系。這正是奧姆龍此次特別強調「技術訓練」服務的原因。換言之,日本企業並非僅僅銷售硬體設備,而是藉由培訓模式,在當地重建「日本式製造能力」,此舉若能成功,將大幅提升日本產業在印度的影響力。但若培訓失敗,設備便可能淪為「擺設」,這對日本品牌形象將是沉重打擊。
美中角力下的日本戰略,印度真的是最佳選擇?
當前美中貿易摩擦持續,日本產業鏈不得不思考「中國+1」甚至「中國替代方案」。越南、泰國、印尼曾是熱門選項,但其市場規模與技術人才深度終究有限。印度的優勢在於內需龐大、政策強推、人口結構年輕化。然而,日本企業進入印度,仍必須承擔更大的「不確定性」。例如,美國高額關稅政策雖打擊中國,但同樣也波及印度;加上印度政策雖積極,但執行落差仍大,對外資而言,仍需長期耐心與策略靈活性。
日本能否借奧姆龍這樣的案例,真正建立「日印產業合作典範」,將決定未來十年的製造版圖走向。對日本製造業而言,印度是機會,也是風險。倘若能建立典範,印度將成為日本技術輸出的新支點;若失敗,則可能動搖日本產業的國際信心。
奧姆龍模式是否能複製成功?
奧姆龍在印度設立自動化中心,看似只是企業的國際化常態動作,但實際上卻具有相當指標意義。筆者認為,這一布局能否成功,將牽動日本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重組過程中的位置。日本企業一向擅長「現場改善」與「高可靠度」的技術輸出,而印度正好缺乏這樣的能力與文化,因此雙方之間存在互補性。但問題在於,互補能否轉化為真正的協同,端視奧姆龍是否能讓印度製造現場接受「日本式流程」。若培訓與教育體系無法落實,則可能淪為單純的設備銷售,缺乏後續競爭力。
印度確實有龐大的市場與政策支撐,無論是半導體、食品或醫藥產業,皆存在強烈的自動化需求。但筆者注意到,印度市場的競爭者並非只有日本,歐美大廠與中國企業同樣積極布局。日本製造能否憑藉印度自動化中心再創國際舞台上的新突破,值得持續觀察。
(首圖來源:Om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