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第三季財報顯示,美國子公司單季僅賺約新台幣 4 千萬元,與上季的 42.32 億元相比幾乎呈現跳水式收縮,凸顯美國建廠初期龐大成本正快速侵蝕獲利。
業界分析,由於美國本土在供應鏈完善度、技術人才培訓與設備維運等面向仍不成熟,使得營運支出普遍高於台灣與日本,再加上外派工程團隊與廠務建置費用持續攀升,美國廠在先進製程尚未量產前,財務壓力自然不輕。
台積電位於亞利桑那州的第二座晶圓廠預定在 2026 年第二季完成裝機,之後將全面進入建置與設備調校階段。由於此批新產能將採用 EUV 與更高規格的廠務設施,折舊負擔勢必再往上疊加,短期財報仍難看到明顯改善。
法人指出,美國基地真正的關鍵並不在眼前的獲利數字,而是在於 3 奈米、2 奈米等先進製程是否能順利落地並拉升產能利用率。台積電目前規劃 2027 年啟動美國 3 奈米量產,同時針對包含 GAA 與 Backside Power 在內的 2 奈米技術進行可行性評估。一旦先進節點成功導入,美國廠將能在全球先進製程戰略布局中扮演更具重量的角色。
隨著先進封裝需求升高,美國在地供應鏈不足的情況也愈加明顯。多家台系材料與設備廠已因應台積電的擴建進度陸續投入美國專案。業者表示,美國封測作業的成本結構更高、交期壓力也更大,因此能否穩定取得台系供應鏈的支援,將直接左右美國基地未來先進封裝的擴張速度。
從整體市場來看,AI 持續推升先進製程滿載,3 奈米與 2 奈米仍處於長期供不應求;反觀成熟製程則因產能過剩而面臨更強的降價壓力。加上中國晶圓廠積極以價格搶市占,使成熟製程的報價可能進一步被迫下探。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