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年輕化元兇找到,哈佛研究:是超加工食品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8 日 9:39 | 分類 生物科技 , 食品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大腸癌年輕化元兇找到,哈佛研究:是超加工食品

下廚已經變成一種時間奢侈,忙碌現代人外食成為日常,而超加工食品也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50 歲及以下成年人中大腸癌的診斷變得越來越普遍,驅動因素尚不清楚,但最近研究人員找到原因, 3 萬人追蹤 24 年時間發現,與超加工食品有重要關聯。

超加工食品通常含有大量糖、鹽、飽和脂肪和食品添加劑,包裝上的配料表越長,說明食物經過的加工就越多,基本上就是在自家廚房做不出來的食物,大約就是超加工食品。科學家早知道超加工食品對身體沒有一點好處,會損害認知功能、讓身體發炎,還影響情緒。當然,超加工食品影響最直接的就是腸道。

哈佛大學和麻省總醫院布萊根醫院研究人員,先前已發現超加工食品與大腸直腸癌有關聯,但這項研究首次針對超加工食品與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關係。

3 萬人追蹤 24 年

研究人員調查的超加工食品,主要來自超加工麵包和早餐食品,醬汁、塗抹醬和調味品,以及含糖或人工甜味飲料。研究分析 2,9105 名女性護理師長達 24 年的數據,參與者在 50 歲前至少接受過兩次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以篩檢大腸直腸癌前病變。他們每四年會完成一次飲食調查,研究人員據此估算每個人每日超加工食品的平均攝取量。雖然飲食數據由參與者自行報告,但此類調查已被證實能夠準確反映個人的飲食模式。

風險高出 45%

參與者平均每天攝取 5.7 份超加工食品,占其每日總熱量的 35%,略低於美國全國平均。結果發現,與攝取超加工食品最少的參與者相比,攝取最多超加工食品的人,罹患腺瘤的風險高出 45%。但超加工食品的攝取量與鋸齒狀病變之間沒有關聯。鋸齒狀病變是另一種癌前病變,但發展較慢,且與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關聯性較低

研究作者指出,風險增加似乎呈線性關係,代表攝入的超加工食品越多,患結腸息肉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使考慮其他風險因素,如體重指數、2型糖尿病和低纖維攝入量,關聯仍然存在。

其他科學家認為,這項發現反映超加工食品可能引發某些生物學過程,使腺瘤轉化為癌性腫瘤,可能是由於這些食品改變腸道微生物群,及保護性內膜,導致慢性炎症,並在代謝時產生有毒分子。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專家表示,所謂超加工食品沒有清楚的定義,且並非都是垃圾食品,任何健康政策或法規都不應該一概而論,重要的是要找出對健康危害最大的食品,而不是將所有超加工食品都視為有害食品。

研究團隊也在研究如何更精準的分類超加工食品,找出危害更大的成分,進一步限制攝入量。該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醫學會腫瘤學雜誌》(JAMA Oncology)

(首圖來源:Flickr/Niklas Rhöse CC BY 2.0)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