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時代的職場新星,綠色人才航海去
規劃人生方向時,帶著環境意識的認知地圖,投資自己成為綠色人才,就能贏在起跑點。《科技新報》與《綠學院》合作推出本專題,從職涯發展的角度、解構綠色人才市場出發,提供三大趨勢、十大最有潛力的綠色工作,建構新認知地圖,助攻所有在綠色產業尋找機會的人才。
有一種工作,自工業革命後從來不需要擔心經濟大蕭條、戰爭、人才轉型或升級壓力、ESG、更不需要擔心被 AI 取代,只要有基礎建設,保證鐵飯碗。
我們在《【綠色人才 ‧ 六】儲能專案經理年薪破百萬!有這三個能力老闆捧現金爭取》中跟著儲能專案經理把儲能案場竣工上線運轉後,儲能每天要上台電的交易平台進行競標來產生獲利,替老闆工作賺錢。這時儲能專案經理多半重心已經擺在跑去忙別的開發案,而儲能系統百萬電池大軍每天上班總是會出問題的,需要像汽車維修保養產業一樣,有很多人提供售後服務,延續儲能案場的使用壽命及效能,以加速獲利的時效性,這些人就是儲能維運工程師。
如果你在公司的投資單位工作,看完上一篇新能源市場開發經理的工作內容描述後,是不是感覺有點眼熟?你似乎也在做類似的工作?
最近碳相關議題沸沸揚揚,台灣 2025 年起碳費先行,2026 年歐盟正式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供應鏈上下游都無法置身事外,如何制定減碳策略?對於企業來說,具備減碳永續、能源管理觀念將愈來愈重要,綠領人才需求也與日俱增。
台灣碳權交易所 2023 年 8 月 7 日成立,同年底上架首批國際碳權,由台積電、鴻海、中鋼、長榮海運、富邦金、國泰金等 27 家企業,完購 8 萬 8,520 噸碳權,至今陸續已有企業用來抵換航線、低碳信用卡、鋼材,而下一批以自然碳匯為主的國際碳權即將上架,更為因應國際供應鏈要求,碳交所正積極培育「高含金量」綠領人才。
為什麼綠學院好幾個人名片掏出來,職稱都是市場開發經理?是真的在開發市場,還是頭銜比較好聽的業務?
各行各業都需要專案管理,市面上還有專門的 PMP 國際專案管理師證照課程,可見專案管理在組織裡扮演的關鍵角色,負責專案管理的人業界多稱之為 PM,這是英文 project manager 的縮寫,直翻就是專案經理,其主要職責是在有限的時間、資源內帶領專案團隊達成目標。
對於剛出社會或是剛轉換跑道進入綠色產業工作的人,前往業界工作通常是腦中蹦出的第一個念頭。
在秦始皇那個年代,靠的是軍事實力和政治強人推動「車同軌,書同文」,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全世界靠的是 ISO 國際標準,制定全世界工商業國際標準達成車同軌、書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