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 20 年前首次證實 2 個光子之間的量子糾纏後,大型強子對撞機 ATLAS、CMS 實驗現在首次觀察到最重基本粒子「頂夸克」與它的反粒子也產生量子糾纏證據。
物理學界已找出基本粒子標準模型列出的所有粒子,其中最重粒子為質量 173GeV 的頂夸克(top quark),其次為質量 125GeV 的希格斯粒子,如此驚人質量表明它勢必產生自巨大能量。
而量子力學中,一對相互糾纏的粒子只要其中一個被測量特性(如位置、動量、自旋),無論兩者相距多遠都會立即改變另一個粒子狀態,雖然訊息傳播速度不會超過光速,但測量第一個粒子後,第二個粒子絕對立即改變狀態。
之前,物理學家已觀察過穩定粒子(如光子、電子)的量子糾纏現象,但壽命僅 5×10-25 秒的最重基本粒子「頂夸克」,是否也能在電光石火間與其他粒子糾纏?
答案是可以。
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授 Regina Demina 團隊首次發現不穩定的頂夸克與它的反物質夥伴──反頂夸克存在糾纏。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從大型強子對撞機 CMS 實驗中觀察到頂夸克和反頂夸克以極高速度同時產生,衰變之前相距很遠,但卻存在自旋糾纏。
確認了最重基本粒子也存在量子糾纏現象,為研究量子力學本質打開新視角。頂夸克雖然只能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產生,不太可能用於建造量子電腦,但團隊進行的研究能揭開粒子糾纏持續多長時間,以及最終是什麼機制打破了糾纏。
理論學家還認為,宇宙大爆炸進入暴脹階段後曾處於糾纏態,這項新研究結果能幫助科學家了解為何宇宙最終喪失了量子連結。
- Rochester physicists find ‘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at CERN
- Einstein’s “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Between the Heaviest Particles at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首圖為示意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