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逾 4 公里!中研院攜中油開鑽台灣首座「深層地熱探測井」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10 月 21 日 14:10 | 分類 尖端科技 , 環境科學 , 能源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深度逾 4 公里!中研院攜中油開鑽台灣首座「深層地熱探測井」


全台第一座「深層地熱探測井」今日在宜蘭員山開鑽,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這是由中央研究院突破傳統地質測量與探勘的限制,運用精密地質探測技術定位熱源,結合台灣中油的鑽井技術,從實際場景推動低碳能源,開挖深度逾 4 公里,定位為研究井,若熱能足夠將申請執照。

廖俊智表示,台灣位於環太平洋火環帶,地熱資源豐富,其不受時間及天候影響的特性,是台灣少數可以自產、穩定的零碳能源選項,而根據地熱潛能評估,台灣約有高達數百萬瓩(GW)的深層地熱潛能,其中評估有經濟價值的深層地熱約有 10GW。

廖俊智指出,深層地熱過去開發難度高,主要受限於探測和鑽井技術,難以定位與取出熱源,而真正到底有多少能商轉的地熱能源,必須實際開挖鑿井後才知道,因此這次投入 3.37 億元,以研究用途為主,預計最快後年落成,期望未來成為台灣潔淨能源的重要選項。

廖俊智分享,中研院與台灣中油合作熱源探尋,並尋求全臺灣地質及鑽井工程專家協助,一起定位高溫熱源潛能位址,這次鑽井位置是應用大地電磁、反射震測及震波成像法等探測技術,耗費 2 年時間,建立地下熱源 3D 模型,精確定位地熱能源儲集位置。

廖俊智強調,這次鑽井目標深度超過 4 公里,為台灣首次進行深層地熱探鑽,鑽井工程仰賴台灣中油的核心技術,期望在探鑽過程中可以獲取更多地質與地下熱分布的資訊,以期進一步了解宜蘭地區地下熱源的動態。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成表示,團隊透過無人機搭載熱感應機器,再透過斷層、地質結構等分布比對熱源,最後選擇比對的地點在蘭陽平原,因為該區域近海是沖繩海槽擴充區域,會有岩漿等往上冒,龜山島就是其中表現的區域。

李建成指出,團隊發現在蘭陽平原發現有兩個深層地熱,位在蘭陽溪兩側,一側是紅材林,一側是宜蘭員山,之後又透過大地電磁、反射震測、震波成相法等探測技術,耗時  2年時間建立地下熱源 3D 模型,定位地熱能源儲集位置,擇定宜蘭員山建造探鑿井。

李建成強調,目前建立的熱源 3D 模型技術中,地表下 1~2 公里處熱度可到 120 度就可開始發電,目前推估至少可有 20~30MW 的發電量,可供數十萬戶家庭用電,並將透過開挖過程取得數據,用於修改模型後,有望可更快速找到有經濟商轉的地熱熱源。

(首圖來源:中研院)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