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到末日消費,社群提倡「不買運動」讓人更快樂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12 月 23 日 13:07 | 分類 理財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報復性消費到末日消費,社群提倡「不買運動」讓人更快樂

疫情期間與疫情後的過度消費,稱為報復性消費,現在又因為川普當選與世界動盪、通貨膨脹等產生無意義感,年輕人出現「末日消費」的衝動。但一群人已經在社群媒體反省過度消費行為,宣揚不買運動,分享自己的改變,專家也提出一些抑制消費衝動的方法。

為了快樂購物已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購物療法」一詞最早由《芝加哥論壇報》1986 年詳細介紹美國女性購物習慣的短文使用。這幾年,除了疫情導致報復性購買與末日消費等心理因素補償作用,2024 年消費的巨大繁榮部分也因社群媒體助長更興盛。

購物產生多巴胺

美國整理專家認為,充滿挑戰時期出現購物衝動並不罕見,疫情期間人們把自己鎖在家裡,因為無聊,同時對未來壓力很大,所以瘋狂購物,網路購物的便捷給人們一點安慰。至於購物為什麼有這種效果,他解釋,人們生來就是狩獵者和採集者,所以當想要某些東西時,就會產生多巴胺。

但沒有節制的購物已到瘋狂地步,減少開支必須拿出鋼鐵的意志力,專家建議有些方法,如不要再買「需要」但「實際上不需要」的東西。他說「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很少,當想買什麼東西的時候,把『想要』換成『需要』,就會發現根本沒必要買。」

記錄「想要」還是「需要」

他還建議記帳,把每件過去一個月購買的商品,標記為真正需要或只是想要,就會發現有多少是浪費錢的東西。另一個方法是購物當下抑制衝動,就是想買 50 美元的商品,在買之前增加 24 小時的等待時間。如果是 100 美元,等待 48 小時。如果是 150 美元就等久一點,想三天之後再決定。

今年開始,社群媒體流行一種運動,鼓勵大家放棄過度消費,養成更謹慎的消費習慣,稱為「不買非必需品的挑戰」,時間可以是數月也可以是一年。每個人的節制清單都不同,但都是從一些日常消費著手,如不購買任何新衣服、化妝品和護膚品用完時才買、在穿壞前不買新鞋,或不買外帶咖啡,盡量不叫外送,取消不需要的訂閱等。有些參與實驗的人發現自己幾個月下來,多存了很多錢,心理健康狀況也有所改善,感覺就像經歷戒毒成功一樣,不再需要那些短暫的多巴胺。

過度消費不只是個人問題,也是地球問題,因為商品在製造過程會排放無數的化學物質,最後變成廢棄物,繼續產生有害污染。過度消費行為,等於告訴企業要繼續大規模生產一切非有必要的物品,導致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

但專家也表示,提倡減少消費的好處,不是鼓勵一個人變成守財奴會更好,而是把錢花在體驗上,學習、旅行、與親友團聚,會比花在物質上更快樂。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