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 1 月 20 日宣誓就職後,立即簽署行政命令,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並指責其 COVID-19 疫情和其他國際衛生危機處理不當。此舉使 WHO 面臨嚴峻的財務挑戰,並可能對全球健康政策產生深遠影響。3 日 WHO 於日內瓦召開第 156 屆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Board),財務問題無疑是最受矚目焦點。
美國一直是 WHO 最大資金來源,每年援助約占總預算 18%。然聯合國 1 月 23 日表示,收到美國退出 WHO 申請,依規 2026 年 1 月 22 日退出。若美方資金凍結,WHO 被迫出現財務缺口。《彭博社》報導,世衛秘書長譚德塞信件說,世衛暫停招聘、暫緩投資及削減非必要人事。
儘管如此,美國仍在 34 人組成的 WHO 執行委員會保有席次。美國代表團由資深外交官德蕾莎·蕾·菲內蒂(Tressa Rae Finerty)率團與會,表明美國並未立刻放棄決策權,仍可影響討論方向與決策。然美國尚未支付剩下會費且不再自願性捐款後,WHO 如何填補財務缺口,成為各方關注的議題。
WHO 每年預算高達數十億美元,2026 年預估再成長 9% 達 75 億美元。預算主要強化會員國基礎建設,應付公共衛生危機等緊急應變與援助,小兒麻痺症根除計畫及其他全球健康專案。但美國撤資後,龐大資金缺口如何填補仍不確定。雖然根據 WHO 規定,美國應支付剩餘法定會費,但占比更高的自願性捐款不受限制,恐難補足。
除了財務問題,本次會議還將討論改善基層醫療、心理健康策略、子宮頸癌消除計畫與口腔健康倡議等。環境議題方面,將商討是否成立新的跨國科學政策小組,並審議新版《全球空氣污染行動計畫》,目標 2040 年前將人為污染源導致的死亡減少 50%。南亞等污染熱區改善緩慢,印度每年約 200 萬人死於空污。此外,巴西與 11 國聯合提出「罕見疾病倡議」,呼籲各國建立罕見疾病資料庫與研究發展。然而各項計畫的推動,都有賴充足資金之挹注。
隨著美國撤資,WHO 面臨前所未有的財務壓力,其他會員國是否能填補資金缺口仍有待觀察。本次會議的決策將深刻影響 WHO 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運作與影響力。儘管挑戰重重,WHO 仍積極調整財務規劃,推動多項健康倡議,以確保全球衛生治理不受影響。這場財務危機不僅關乎 WHO 的內部運作,更可能重塑全球健康政策的未來走向,後續發展值得密切關注。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