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危機未解除,1 月全球均溫比去年更熱](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2/10/05133207/38781258140_7eb89c3c7e_h-624x416.jpg)
1 月開始台灣開始遭遇連續幾波的寒流襲擊,今年冬天感覺上似乎特別漫長,但全球整體溫度仍然持續打破紀錄,科學報告指出,即使有讓海水溫度降溫的反聖嬰現象也沒用,今年 1 月地球均溫比去年還高,比工業化前高出 1.75°C。
科學家原本預計,2024 年 1 月聖嬰現象達到頂峰後,隨即進入冷卻的反聖嬰階段,2025 年 1 月的氣溫應該要比去年 1 月略低。但根據歐洲哥白尼氣候服務機構的數據,上個月的氣溫卻比去年 1 月高出近 0.1°C,過去 19 個月有 18 個月平均地表溫度超過工業化前水準 1.5°C。
哥白尼稱,上個月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以及澳洲和南極洲部分地區的氣候比往年溫暖得多,北極海冰量減少至 1 月份歷史最低水準。現在科學家無法解釋為何上個月的氣溫特別高。哥白尼氣候科學家稱看到數據後很驚訝,預期中的全球氣溫下降效應,或者至少是暫時的下降都沒有發生。
1 月讀數科學家困惑
哥白尼科學家將密切監測海洋溫度,海洋是重要的氣候調節器和碳匯,較冷水域可以吸收更多來自大氣的熱量,有助於降低氣溫。哥白尼科學家也質疑,2023 年和 2024 年的海面溫度異常高,今年 1 月海面溫度是有紀錄以來第二高,有一點令人費解,目前不清楚為什麼海洋溫度為什麼能夠持續溫暖。
他們現在有幾個推論,其中之一是經過 2020 年連續三年的反聖嬰現象後,出現強聖嬰,等於是海洋積蓄熱量的大反撲機會,即使聖嬰現象反轉,海洋仍還在釋放熱量。科學家還要持續觀測海洋溫度變化,如果高溫持續太久,就表示海洋行為可能已經完全改變。
科學家也開始懷疑是解決空氣污染的副作用。前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詹姆斯漢森是三十年前第一批關注氣候變遷的科學家之一。他認為,人類在燃燒化石燃料時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之外,還向空氣中噴出微小的硫酸鹽顆粒,這些微小顆粒有助於形成明亮的雲層,將部分太陽能量反射回太空。
由於航運和中國工業減少微小顆粒物排放,氣溶膠數量一直在下降,代表減少排放的冷卻效應並不大,無法抵消溫室氣體造成的持續暖化。科學家也推估,海洋變暖也可能導致低空反射雲消散,進一步導致地球變暖。
2025 年將持續高溫
科學家預計反聖嬰將在 3 月結束,未來幾個月將繼續觀察溫度變化,若持續這麼熱,可能代表氣候變暖速度超出科學家預期。目前大多數科學家仍預計 2025 年氣溫將比 2023 年和 2024 年略低,但最近的溫度數據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許多科學家已經認為逆轉暖化的努力已經失敗,詹姆斯漢森直言,除非奇蹟出現,否則聯合國控制溫度上升的目標看起來不可能實現。
(首圖來源:Flickr/Juanedc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