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市場對 RTX 50 的反應:是貪得無厭還是恨鐵不成鋼?](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1/08083744/Jensen-Huang-unveils-NVIDIA-Cosmos-Blackwell-RTX-50-Series-GPUs-and-AI-tools-for-PCs-800x533.jpg)
搭載 Blackwell 架構的 RTX 50 GPU 日前正式上市,儘管 NVIDIA CEO 黃仁勳在 CES 發表時 RTX 50 時掀起市場熱議,甚至帶動 GPU 相關個股上揚,但實際上市後市場的反應卻是貶多於褒,究竟是市場貪得無厭還是恨鐵不成鋼?
RTX 50家族最高階的兩個GPU RTX 5090和RTX 5080日前正式上市且相關評測陸續出爐。相較於上一代的卡皇4090,新卡皇5090的效能確實有著逼近30%成長。儘管如此,市場上還是有不少人認為這樣的效能增幅還是不足以說服消費者埋單,因為5090的MSRP(終端售價)相較於上一代也上漲了400美金之譜,來到2,000美金大關。
二當家5080遭受到的批評更多。雖然終端售價和上代相比維持不變仍是999美金,但不到15%的效能漲幅讓一票媒體和玩家們直搖頭。
且當初NVIDIA喊得震天嘎響的DLSS 4也沒有像黃仁勳講的那樣能夠化腐朽為神奇,讓美金549的5070搖身一變成效能力壓4090的神卡。確實在原生幀數不低的情況下開啟DLSS 4的多幀生成技術後能夠大幅提升遊戲內的幀數(FPS, Frame Per Second),但仔細一看畫面仍然有不少因AI無法正確生成遊戲畫面而導致的瑕疵。
如果在原生幀數較低的(eg. 30 FPS)情況下開啟DLSS 4,會導致遊戲畫面的成像品質大幅降低;不僅如此,媒體實測後也發現DLSS 4並非白吃的午餐,開啟之後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光柵化效能下降,是以若要爽玩遊戲,玩家還是得具備有一定水準的硬體。
RTX 50 的 GPU 定位是什麼?
那究竟市場對RTX 50如此的反應是貪得無厭還是恨鐵不成鋼?筆者要很逆風地說:也許我們都對Blackwell期待太高了。要知道RTX 50仍然採用和RTX 40一樣的台積電4N製程,上一家可以在同樣製程上再榨出15%左右效能的還是蘋果,當時市場上好評一片。
價格部分也是筆者覺得RTX 50不若市場上講得如此不堪的點,台積電的晶圓代工費年年喊漲,生產一片晶圓(wafer)的成本只會越來越高。但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老大哥5090漲價,其餘RTX 50的家族成員MSRP大都和上一代無異甚至更便宜。
至於最常被大家揶揄的DLSS 4,確實AI的多幀生成技術不若老黃講的那樣逆天,但這樣新穎的概念在未來勢必會被更多GPU Vendor如AMD或是英特爾採納,且最大的問題──AI無法正確生成遊戲畫面的問題,在模型逐漸被訓練之後勢必會改善。
總而言之,確實如果單看效能漲幅,RTX 50算不上是最劃時代的GPU。但如果把當今的晶圓代工狀況、先進製程帶來的效能紅利以及AI相關應用的規劃考慮進去,筆者認為RTX 50還是相當有誠意的產品。
(首圖來源:輝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