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 Mass General Brigham 與布朗大學沃倫‧艾爾帕特醫學院團隊日前發表突破性研究,指出青少年進食習慣與生理時鐘(晝夜節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體重過重及肥胖青少年傍晚至夜間進食量明顯增加,突顯出生物時鐘對調控食慾與進食行為的作用,並為解決青少年肥胖提供新思路。
預測到2030年美國約一半人口為肥胖症,肥胖不再只是外表問題,而與第二型糖尿病、某些癌症等多種慢性疾病息息相關。傳統肥胖成因歸類為飲食不當、運動不足與環境,但生理節律如何影響進食行為研究卻相對少。此次研究立足於填補這知識空缺,特別是面對激增的青少年肥胖,了解生物學機制有重要公衛意義。
研究招募51位年齡12~18歲青少年,並依身體質量指數(BMI)分為健康、超重及肥胖三組。參與者無任何外部時間提示(如時鐘、自然光)的實驗室環境,照28小時睡眠─清醒週期研究。參與者每天有六次固定時段進餐機會,均為標準化菜單,並可自由進食,研究員記錄各時段卡路里攝入量。這種排除外在光照、活動及其他干擾因素的嚴格設計,使團隊更精確探索生物時鐘對食物攝取的影響。
數據顯示,所有組進食行為均呈明顯白日節奏:早晨進食量最低,下午及傍晚至夜間進食量明顯上升。令人注意的是,超重及肥胖組青少年在「生理性黃昏」攝取卡路里顯著高於健康組,各組參與者總睡眠時間並無顯著差異,以排除睡眠不足影響,強調生理時鐘對食慾與新陳代謝的直接作用。
晝夜節律是由遍及全身細胞、器官與組織的數以億計生物時鐘構成,幫助生物根據日夜變換自動調節活動。研究指出,各個體因遺傳、環境與行為習慣差異,生物時鐘節奏都不同,Frank A.J.L. Scheer博士表示,研究首次排除外界干擾,直接證實食物攝取是由生物時鐘調控,為理解及干預青少年肥胖提供新切入點。
儘管研究成功建立青少年晚間進食與生物時鐘的直接連結,但仍有疑問未解答:究竟是身體節律異常引起過量進食,還是肥胖干擾生理時鐘穩定?這個「雞與蛋」問題將成為將來研究重要方向。專家也提出,針對生物時鐘設計的干預策略,如調整晚間光照、提高晨間亮度、規律運動等,有望幫助青少年校正晝夜節律並建立更健康飲食模式。肥胖人口持續增加,這類基於個人生物時鐘的精準營養干預策略,或成為公共健康政策與臨床治療的新方向。
綜合看,此研究不僅揭示生理時鐘如何影響青少年進食習慣,更強調對肥胖形成的潛在作用。更了解生物時鐘機制後,有望發展更科學有效策略引導青少年養成符合生物節律的健康飲食習慣,根本上預防和減少肥胖及慢性疾病。新發現也提醒家長、教育工作者與醫護人員,注意青少年生物節律與生活方式協調,才能創造更健康的環境。
- This Study Finally Explains Why You Can’t Stop Eating at Night
- Internal body clock influences eating habits of obese teens
- Biological Rhythms Influence Teenagers’ Late-Night Eating Patterns
(首圖來源:Image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