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從政府到民間企業,都積極推動小型模組化核電廠,尤其進入人工智慧時代,電力需求將因人工智慧激增,支持者認為小模組核電廠可應付這波需求,但小模組核電廠商用化之路還十分坎坷,不論技術成熟度還是法規層面都面臨重重阻礙。
第三代核電廠面臨大而無當、工期延後、追加預算錢坑等窘境,然第二代核電廠都垂垂老矣,即使延役,再延年限也有限,核產業把未來放在第四代小型模組化核電廠,希望走小而美路線,解決過去核電廠場址問題、安全問題,以及第三代核電廠興建曠日廢時、建廠資金太龐大使各國政府紛紛打退堂鼓等缺點。
核產業更希望小模組核電廠的單一小規模,能轉換成數量優勢,最終規模量產壓低成本,不像過去核電廠較為單一客製化專案。藉規模量產化,最終達成興建更快、成本更低優勢。不過至今小模組核電廠都沒有規模起飛跡象,預估發電均化成本也都遠高於現有發電方式。
已運轉小模組核電廠的,只有兩大極權國家俄中,俄國 2019 年在北極海啟用浮式小模組核電廠,中國 2023 年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廠一號反應爐完成 168 小時連續運行考驗。
美國第四代核電廠發展還是陷在迷惘裡,一方面其他發電更便宜,經濟誘因低,一方面政府法規也不齊全,對燃料取得與核廢處理等問題也莫衷一是。
推動核產業需要對產業有經驗的專家
專家認為,美國第四代核電廠走入迷途,主因是推動者,並非核產業長年對錯綜複雜核安全規範有深度了解的專家,而是資通訊大廠,人工智慧、資料中心企業及供應鏈,隔行如隔山,有用電大戶支持固然保證成功時有營收,但推動核產業,還是需要對產業很有經驗的專家。
美國小模組核電廠可說生不逢時,正在發展期,卻遇上川普回鍋,川普又積極鼓勵頁岩氣等天然氣開採,天然氣價格大幅回落,燃氣發電也更有競爭力,另一方面太陽能成本持續下降,第一波小模組核電廠無法與之競爭。但核產業盼望,若美國政府能有效率解決法規模糊地帶,並繼續金援,使小模組核電廠步上軌道,達成規模化後,就能降低成本。
但目前光取得核能管理委員會核准就要花好幾年,尤其第四代小模組核電廠各項新技術,燃料各不同、冷卻劑也不同、核廢料更不同,使核委會審查曠日廢時,光核准就要拖好長時間,就別說何時達到產業規模了。
更大問題是,美國唯一取得核委會許可的 NuScale,卻於 2023 年終止愛達荷州計畫,主因是實際建造後發現成本比估算激增近一倍,第四代小模組核電廠真能破除第三代工期不斷拖延、預算不斷追加的魔咒,還是比較小的錢坑?若本身就沒有商業價值,加速行政效率也是枉然。
(首圖來源:NuScale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