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楓葉國到亞洲龍頭,Kobo 如何以小博大成為橫跨五大洲的電子書巨頭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21 日 7:50 | 分類 公司治理 , 國際觀察 , 電子商務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從楓葉國到亞洲龍頭,Kobo 如何以小博大成為橫跨五大洲的電子書巨頭

一間加拿大公司,為什麼能成為亞洲經營最多市場的電子書王?

今年,台灣電子書市場熱度空前,不但momo、博客來接連推出閱讀器深耕市場,誠品也推出自家電子書服務,成為新玩家。經營台灣市場九年的樂天Kobo,也在穩固本土市場後,以台灣為跳板,將業務拓展至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成為亞洲經營最多國家區域的電子書王。在老大哥亞馬遜
(Amazon)Kindle未打入、或吃不下的市場,持續攻城略地。

而且,儘管Kobo在2012年被日本樂天收購,但全球營運總部依然在加拿大,是不折不扣的西方公司。

從加拿大來到遙遠的亞洲,仍能在許多市場跟亞馬遜、蘋果、Google等巨人級對手爭一、二名,背後原因,在於他們極度的彈性,以及「跟誰都能合作」的精神。

小步快跑,專案半年見成效

▲ 樂天 Kobo 亞洲本部長周立涵。

2016年,樂天Kobo開始經營台灣電子書市場。回憶當年,樂天Kobo亞洲本部長周立涵形容,那是一個「拓荒時期」。光要說服出版社電子書是未來、而且會賺錢,就很不容易。何況還要教育消費者,也是一大難關。「電子書到了新市場,永遠是利基市場」。

「(當時)當然想要永續經營,但也是且戰且走,因為市場一直在變。」周立涵回憶,「那時候,我都會跟同事說,我們不要做六個月以上的計畫」,要有目標、有願景,但落地的專案得聚焦在六個月內,小步快跑。

舉例來說,2020年上半年,Podcast在台灣迅速竄紅,很多企業還不知道這是什麼,周立涵就立刻決定投入廣告預算,他回頭看自家銷售數據,商管書籍銷售占比過半,所以選擇與「股癌」合作。在5月成為《Gooaye股癌》節目創立以來的第一批廣告主。在這一檔合作中,帶動三本書當週銷量較前兩週成長20倍。

或者,當大家覺得電子書的經營重點在線上,但到了香港,他們觀察到當地消費者更偏好在實體店選購閱讀器,或透過門市取貨,因此一改策略,加強與3C連鎖通路豐澤合作,大規模展示產品。目前,香港的實體通路數量已超越台灣。在上架實體通路後,閱讀器銷售成長十倍。

合作策略靈活的同時,更保持開放。「策略夥伴關係,是我們與競爭對手區隔開來的主要特色之一」,樂天Kobo執行長邁克爾‧坦布林(Michael Tamblyn)如此告訴商周。

2007年,第一代Kindle閱讀器與書城問世,如今Kindle在全球電子書銷售也最為大宗,背後原因,在於其主力經營英語市場,但2009年創立的Kobo,策略則很不一樣。

化競為友,靈活經營「外站」

「當我們一開始創立的時候,就想著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國際化」,在草創時期就加入團隊的坦布林回憶,當蘋果、亞馬遜、Google都把重心放在英美市場時,地處加拿大、人口大約僅美國一成二的Kobo,從第一天起想的就是:與人結盟,才能把自己做大。

亞馬遜拓展多國市場時,多以電商為主力,進而導入電子書等周邊服務,電子書是鞏固電商生態系的助攻角色,而且,亞馬遜本身就是強大的生態系,因此沒那麼迫切與人合作。

反觀Kobo,電子書則是它的唯一主戰場,加上未被樂天收購前,一直單打獨鬥,因此每到一國,就與當地有影響力的企業合作。

例如,2014年,Kobo開始布局荷蘭市場,與當地最大電商業者Bol.com合作,快速成為當地電子書龍頭。在德國,他們則在2017年收購當地電子書平台Tolino,搶下超過四成市占,與Kindle相當。

在台灣,儘管樂天旗下也經營電商事業,但樂天Kobo也與看起來像競爭對手的PChome合作。在PChome站上,不僅可以買到他們的閱讀器,也能購買電子書,且透過系統串接,直接將書籍加入使用者的Kobo電子書櫃中。

時報文化出版董事長趙政岷觀察,「過去一年,樂天Kobo在台灣是所有電子書(平台)成長幅度最高的」,背後原因,就是他們靈活的「外站」經營。「他們在官網之外的銷售、促銷、行銷方式溝通靈活,可以帶動滿大的成長。」像是在PChome站上銷售,消費者可累積、使用PChome的會員點數,突破Kobo自有會員制的限制,拓展客群。

如今,樂天Kobo營運版圖擴及190個國家區域,出版品涵蓋77國語言,相較下,Kindle支援僅約40種語言。

周立涵補充,「在歐洲那麼多國家、語言,當地一定有(電商)Local King,這樣Kindle永遠是他們的敵人,但這時候Kobo就會成為他們的盟友。」

樂天Kobo示範了,即使是後進者,只要夠開闊,也能在全球舞台搶下一席之地。

作者:程倚華;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