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動車市場,面對鋰電池可能造成的電池起火、爆炸問題,中國工信部也祭出最新的嚴令,強力要求電池不准起火爆炸。
黨說要有光,世上就有了光;黨說不准起火,電池就不會起火了。這次可不是「喊水會結凍」,而是喊電池會熄火。中國工信部正式公佈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新標準將取代舊版(2020 年),定於 2026 年 7 月 1 日開始實施,主要目標就是要提升電池安全表現。
最重要的是「熱擴散測試」項目的標準修改,測試方法比現有的外部加熱和針刺多了一項內部加熱,而且要通過測試的技術要求,從原本的「起火、爆炸前 5 分鐘發出警報」,改為「不起火、不爆炸
、氣體不會危害乘客」。

▲中國工信部對於車用鋰電池熱擴散測試要求推出更高標準的要求。(Source:中國工信部)
電池內部加熱,最常見的狀況就是電池內部發生短路,或是在充電時內部溫度過高,這些熱能導致鋰電池內部的高活性金屬元素起火。電動車起火難以撲滅的原因,就在於電池內的化學反應,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氧,想要避免內部加熱造成的起火、爆炸,是過去十年來電動車產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除了對內部熱失控提出嚴格要求,新標準也要求鋰電池必須通過 300 次快充循環,進行外部短路測試,不能有起火、爆炸狀況。再加上電池組底部,需要承受直徑 30mm 撞擊頭,以 150 焦耳能量撞擊 3 次,也不能有泄漏、破裂、起火、爆炸,並維持電阻絕緣。
這項標準僅針對車用電池,堪稱是目前全球最嚴格的車用電池要求,這也讓市場上對於內部絕緣隔熱材料,產生高度關注,像是三聚氰胺泡沫以及更高熱耐受的線材、包覆材。
有些媒體將這次標準修訂與小米電動車起火事件聯想在一起,完全是胡扯。這項新標準從 2021 年就開始研擬,2023 年底起草,在 2024 年 9 月就完成審查,於今年 3 月發佈。因為中國政府早有預期,快速成長的電動車和車用電池產業,必然伴隨著大量安全品質堪慮的劣質品,但如果太早推出這麼嚴格的標準,又會扼殺產業成長,因此適度拿捏著安全事件和產業發展的腳步。
電池產業當然早就已經有所準備,別的廠商不說,比亞迪和寧德時代早已陸續推出安全性更高的電池,其他廠商則還有超過 12 個月的緩衝期,從這一條新標準推出後,可以說中國電動車與鋰電池產業野蠻生長的時代正式告終,進入監管收緊階段,如果還沒擠進前五大的企業,可能都要面臨生存危機。
(首圖來源:Fire Isol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