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應美國關稅政策,政府嚴防洗產地,不過,民進黨立委吳秉叡今天表示,美國與台灣對於中國製產品的定義不同,如何調和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行政院長卓榮泰說,未來要透過談判機制,把雙方不同的標準、數據做一個對齊或如何改進。
立法院今天繼續進行總質詢,吳秉叡質詢時表示,美國現在嚴防各國幫中國洗產地,美國的定義是,只要原料、半成品35%是從中國來的,就認為是中國的產品。問題是,我國對台灣製造的定義是,只要在台灣加值超過35%,就認為是Made In Taiwan,這中間是有衝突。
吳秉叡表示,如果原料跟零件50%從中國來,在台灣製造、加值50%,在台灣定義是Made In Taiwan,但產品出口到美國,就進入美國定義的中國產品,台灣就是在幫中國洗產地,定義如何調和,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卓榮泰說,在將來談判中要提出數據向美方據理力爭,以台灣的市場行為跟美國的認知來做一個衡平,希望以現在國內的狀況,來做談判的起點。
吳秉叡認為,美國的35%是對全世界的標準,不是只有對台灣,台灣在這標準上談加值,如果美國要求台灣往上抬,這都不符合美國現在對中國製產品的定義。
財政部長莊翠雲表示,這部分確實要注意,另外,原產地在進口時是由進口國的海關認定,經濟部會跟美方談之外,還有一個預審機制,台灣出口廠商可以向美國海關申請預審,台灣這邊出口的MIT標示,是否符合美國的認定台灣是原產地。
吳秉叡說,台灣遵守台灣法令的廠商,在台灣加值超過50%,完全依照台灣法令來是Made In Taiwan,假設出口到美國,美國的定義對全世界是一樣,美國認為是中國產品,正好落入認定台灣在幫中國洗產地,跟美國之間的定義有這麼大差距,很容易落入這樣的狀況,
莊翠雲表示,台灣的標準是用WTO標準,美方因為有美國標準,我們談判提出來,如果對世界各國都一樣,廠商出口美國必須注意美國海關進口認定原產地,盡量符合美國的規定。
吳秉叡指出,台灣廠商做一樣的東西,原料來源是一樣,出口對象不是美國,就叫Made In Taiwan,如果出口到美國,變成Made In China。美國總統川普就是要改變貿易規則,沒辦法拿WTO標準要求美國,這之間的落差,如果不趕快調整,台灣很危險,7月就被美國認定是幫中國洗產地。
卓榮泰說,透過談判的機制,希望把雙方不同的標準、數據能夠做一個對齊,或是如何做改進。
吳秉叡也舉越南為例,整個供應鏈的產品履歷要清楚呈現,台灣是否要求原料、零件的履歷。
卓榮泰說,除了要求產地證明外,在違規轉運部分政府已設了幾道關卡,以前做得不夠嚴謹,現在一定強力要求,否則沒有辦法在這一波世界貿易秩序重組當中站得住腳。莊翠雲也表示,這一次會更加強相關精進措施,提高在自貿港區的罰鍰。
(作者:林敬殷;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