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美國對中國態度趨緩和,與之前強硬判若兩國,外界視為退讓,但風平浪靜可能只能維持 90 天。專家分析,一個多月以來的關稅後果已經造成,且美中根本問題未解,加上川普的不可預測性,認為美國貿易政策不會立即結束。
美國與日本的談判破局,最近日本首相揚言不急著與美國達成協議,晚一點無仿,外界推測似乎是要川普承受美國國內壓力,繼而回頭是岸。經濟學家透露,據說談判時日本人問美國人「告訴我們你想要什麼」,美國人回答「告訴我們你能給什麼」,這樣「各國當然不會屈服」。
韓國央行行長也稱,不知道美國到底要強勢美元還是弱勢美元。或許這種模糊性是川普政府故意營造的局,但最近對中國關稅降到 30%,其中 20% 是因芬太尼問題,突顯「川普根本上高估美國單方面改變貿易關係的能力」。
然而,川普下一步行動的不確定性讓企業「感到害怕」。專家分析,如果川普說在他四年任期的剩餘時間裡將徵收 10% 的關稅,企業就能管理好這個風險,正是這種不可預測性,帶來許多二階和三階效應,且美國對中國長期存在的根本不滿並未解決。
10% 就是最後答案
美國到底要什麼,要到什麼程度,最近美國貿易代表提供清楚的答案。美國貿易代表傑米森格里爾 13 日表示,10% 就是最後答案。如英國是第一個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稅率為 10%,汽車也有一定程度豁免。美國目前針對進口汽車課徵 25% 關稅,但英國汽車製造商每年出口至美國的車輛有 10 萬輛可以適用 10% 的對等稅率。
英國飛機發動機製造商勞斯萊斯 (Rolls-Royce) 的引擎和飛機零件也將豁免關稅進口。英國已同意購買價值 1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026 億元的波音飛機。專家分析,英國是美國的貿易順差國家,因此相對好談,也顯示 10% 就是美國的底線。
減少貿易逆差
美國下一步將是與韓國,以及其他參加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亞洲國家的部長會面。美國貿易代表指出,美國只想確保供應鏈安全,並且盡可能將生產轉移回國內。美國的主要目標仍是減少貿易逆差,認為 10% 的全球關稅可以減少貿易逆差,同時也有助於工廠回流,創造公平的貿易條件。
美國也將堅持對鋼鐵、鋁、汽車和藥品徵收產業關稅,這些都是美國需要增加國內生產的領域。他強調,美國關稅戰並不是為了包圍中國,而是為了讓美國更具競爭力,讓美國的供應鏈更具彈性,讓美國國內生產能夠進行,並逐步降低貿易逆差。
關稅影響如「壞掉的紅綠燈」
然而,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美國首席經濟學家,將川普政府的談判方式比喻為「繁忙路口壞掉的紅綠燈。」就像每個人都突然放慢速度,試圖駛過路口,但不知道該由誰先過去,有些人選擇完全放棄,掉頭,等待交通暢通或紅綠燈修好,要恢復交通秩序需要時間。
過去 40 天導致進口商品陷入癱瘓,現在又引發進口恐慌,這種走走停停的計畫,可能會導致非常嚴重的政策失誤,光是這兩個因素就可能導致滯脹。即使是已經宣布的協議,實施方式只有非常暫定的規則,後面還有幾十個國家要與川普政府談判,且時間不到 30 天,通常這類談判需要數年時間,很難相信 7 月後一切就會撥雲見日。
- Why an economist says temporary U.S.-China tariff deal doesn’t ease uncertainty
- US trade negotiator says 10% universal tariff will rebuild domestic manufacturing
- Market uncertainty created by Trump worse than his 10% tariff on Australian exports, say analysts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