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資源有限,但知道嗎,人類每年地底開採超過千億噸物質,回收再利用卻僅 6.9%。這不是應該有的環保進步,而是悄然逼近的資源危機。人類必須從根本翻轉現在經濟模式,才能避免災難降臨。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並非只是「做好垃圾分類」,而是從資源開採、生產製造、消費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系統性重構。減少資源開採與浪費、延長產品壽命,目標是達成「廢棄物就是新資源」的封閉系統,取代傳統「挖→用→丟」線性經濟模式,降低資源消耗與環境負擔。
國際永續組織 Circle Economy《 2025 年循環缺口報告》(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5)說,雖然資源回收總量小幅提升,但全球經濟整體「循環性」卻從 2018 年 7.2% 滑落至 2021 年 6.9%。Circle Economy 執行長伊馮娜·博約(Ivonne Bojoh) 強調:「光靠回收無法解決全球生態危機,地球需要從根本翻轉的系統性改變。」根本問題在過度依賴「初級材料」(virgin materials)。
「回收」卻不一定環保?過度依賴初級材料是主因
回收看似環保,但事實不然。癥結在人類太依賴初級材料,這類初次從自然界開採的原料,如礦石、原油、砂石與木材,大量投入商品製造、建築與能源生產。根據《循環缺口報告》,2021 年這類材料使用達 192 億噸,遠超過回收材料的成長速度。
這些資源大多走上傳統線性經濟路徑,用一次即廢,變成難以處理的垃圾,如電子廢棄物、複合包裝或有毒工業廢料。儘管全球約 82% 廢棄物收集,實際再利用率卻僅 27%,大多仍焚化或掩埋。回收雖重要,但無法抵消資源開採的速度與規模。若不從源頭減少初級材料的依賴,循環經濟將難以落實,環境壓力也只會日益加劇。
另外還有大量資源進入建築、基礎設施、交通工具等稱為「淨增加存量」(Net Additions to Stock)專案。這些長壽命產品若無良好設計與回收計畫,消耗的資源雖然不會立刻變成垃圾,卻只是暫時「假象」。報告提醒,將來勢必造成更嚴重的「循環滯後效應」(Circularity Lag),一方面累積將來處理拆解的龐大挑戰,也延後資源再投入時機。
生物質(Biomass)常視為環保能源,因可再生與碳中和特性,如木材、植物油、農業廢棄物等。但報告提醒生物質不等於永續!若大規模種植能源作物、濫伐森林、過度使用農地資源,將破壞生物多樣性、土地生產力與自然碳匯機制。唯有確保可再生性、維持生態平衡與最佳化利用順序(如食物→飼料→能源),才能發揮生物質的正面價值。
循環經濟如何逆轉勝?
報告最後提出五大方向,為全球循環轉型的指南:1. 節制消費、延長產品壽命降低地球資源耗用;2. 永續使用生物質;3. 設計可回收、可再利用的基礎設施與建材;4. 淘汰化石燃料,加速綠能轉型;5. 從源頭減廢,推動完善的產品回收體系。
除了政府制定政策與加強全球合作,企業也應主動採取循環策略。跨國財務及科技顧問專業服務機構、英國德勤(Deloitte UK)合夥人拉科斯基(David Rakowski)指出,擁抱循環理念有助發掘新價值、降低成本、強化供應鏈韌性。資源耗竭與氣候危機交織的今天,循環經濟已是攸關生存的關鍵。大家,準備好迎接循環轉型的時代了嗎?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