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努力戒菸,莫非就是為了健康著著想,沒想到肺癌更為猖獗。《自然》期刊一篇至今全球最大規模的肺癌全基因組分析研究發現,空氣污染就是罪魁禍首。科學家表示,污染顆粒會啟動基因變異,人們接觸的污染越多,肺部腫瘤的突變就越多。
肺癌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吸菸者的疾病,但從未吸菸的人群中肺癌的發生率正在上升,對女性,尤其是亞裔女性的影響尤其嚴重,在東亞國家比在西方國家更為普遍。科學家一直懷疑空氣污染可能是造成這現象的因素,但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與吸菸或二手菸暴露相比究竟有何不同仍不清楚。一些研究顯示,呼吸污染空氣的危害相當於每天吸一包菸,但這些結論大多是基於觀察性分析。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下屬的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科學家合作的研究確認,空氣污染以及其他環境暴露,是導致這一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的潛在主要因素。
突變增多、端粒更短
科學家比較全球 28 個地理位置 871 名非吸菸者的肺癌基因組,以及 345 名吸菸者的腫瘤基因組,以發現其中的相似之處和差異。研究將基因組數據結合細顆粒物測量的污染數據,估算出個體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的程度。結果發現,生活在污染更嚴重環境中的從不吸菸者,肺癌腫瘤突變明顯增多,此外,這些腫瘤的端粒也更短,這是細胞老化加速的跡象。整體而言,與吸菸相關的突變特徵增加 4 倍,與老化相關的突變特徵增加 76%。
空污比二手菸威脅更大
然而,接觸二手菸的非吸菸者,端粒也縮短,但肺癌腫瘤突變數量只略有增加。科學家表示,雖然接觸二手菸是已知的癌症風險,但其突變效應遠不如空氣污染明顯。
除了空氣污染,研究人員還發現另一種環境風險存在於傳統中草藥裡的致癌物質馬兜鈴酸,但研究中與馬兜鈴酸相關的特定突變特徵,幾乎只在台灣非吸菸者的肺癌病例中發現。先前已有研究發現馬兜鈴酸導致膀胱癌、胃腸道癌、腎癌和肝癌有關,但這是首次發現也可能導致肺癌的研究。
研究團隊還發現一種新的突變特徵,出現在大多數非吸菸者的肺癌中,但在吸菸者中卻不存在,它與空氣污染或任何其他已知的環境暴露無關,其病因尚不清楚,是科學家下一個關注的焦點。研究團隊接下來也將探討其他致癌面向,其中一個是大麻和電子煙的使用,是否也可能導致肺組織發生突變。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流行病學家表示,為吸菸者罹患肺癌是一個緊迫且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研究團隊將擴大研究範圍,將更多元、全球群體的癌症基因組納入其中,或許能為從未吸菸者帶來更多預防策略。
- NIH study links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to increased mutations in lung cancers among nonsmokers
- Air Pollution May Contribute to Development of Lung Cancer in Never-smokers, New Study Finds
(首圖來源:Flickr/DAVID HOLT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