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火星氣候模型揭露火星自我調節機制,反而使環境常年寒冷惡劣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5 日 13:16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新火星氣候模型揭露火星自我調節機制,反而使環境常年寒冷惡劣

自 2012 年以來,NASA 好奇號火星車一直在探索蓋爾撞擊坑,目的是找到火星曾支撐生命的線索,但最近一篇新研究顯示,即使有水,火星可能也無法讓自己變得適合居住。

蓋爾撞擊坑(Gale)是火星上地質相對豐富的地區,內部由多層沉積岩組成,展現複雜地層結構,並記錄火星長期氣候、環境變遷、水的存在跡象,好奇號(Curiosity rover)這些年探測發現含水礦物、有機物質、古老湖床證據,顯示該區域曾擁有適合微生物生存的水體,具高度研究價值。

然而,好奇號也在蓋爾撞擊坑發現含量異常高的碳酸鹽礦物,促使芝加哥大學行星科學教授 Edwin Kite(也是好奇號科學團隊成員)團隊提出有違主流認知的新模型:火星自古以來就不太適合居住。

該模型包含火星地形、太陽光度、最新軌道數據等條件,預測火星條件與地景在 35 億年內如何演變,根據模擬,火星早期(40 億年前)確實足夠溫暖,能維持地表湖泊與河流體系,但這個潮濕時期並沒有持續很太長時間,僅存在 10 萬年,之後火星就開始變乾燥。

碳酸鹽(水和二氧化碳相互作用形成的碳酸鹽)比預期更常見,雖然代表火星有水,但每當火星變得稍微暖和潮濕,就會觸發再次冷卻過程,具體流程類似:陽光使表面冰融化出現液態水→水和大氣二氧化碳反應形成碳酸鹽→隨著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火星再次冷卻→水消失,火星回到乾燥冷凍狀態。

隨著更多二氧化碳從火星大氣被取出封存至岩石,火星變得更冷、更乾燥,從而無法維持生命。

基本上,這項模型試圖告訴我們單純有水還不足以孕育生命,水的穩定性同樣重要,或許我們需要從古代火星岩石尋找更多由生物產生的象徵性分子,才能更確定火星是否曾有生命。

(首圖來源:NASA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