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颱風接連生成,台灣多地光電案場在強風中受損,雖然部分中小型颱風帶來的破壞仍在可控範圍內,但業界指出,這些損害暴露出光電標案制度設計的結構性問題,尤其是回饋金比重過高、導致開發商壓縮建材與工程品質的現象。
業者指出,過去光電案場的回饋金通常占總營業收入的10%以下,但近期多個標案的回饋金比例已高達20%至30%以上。在躉售費率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回饋金壓力不減反增,使得不少開發商被迫削減工程成本,以維持案場財務可行性,間接犧牲了結構安全與設備耐久性。
業者指出,材料價格不會騙人,一塊通過VPC認證、由台灣製造的太陽能模組,其材料成本每瓦就近20美分,還不含人工,但有些進口模組竟能壓低到15美分以下,這中間的品質落差不言可喻。另外,浮筒、鋼架等結構性材料也面臨類似狀況,若用料偷工減料,耐風強度自然打折扣,在極端氣候下形成潛在危機。
面對未來風災常態化、極端氣候頻率上升的趨勢,業者呼籲,光電標案審查標準,應以抵抗強風強颱以及耐用持久為主,而非以回饋金利益最大化為前提。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