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士通宣布,計劃開發邏輯量子比特數達 250 個的量子電腦,目標在 2030 會計年度前完成,規模將超越 IBM 預計於 2029 年推出的 200 邏輯量子比特系統,進一步加入全球量子計算競爭行列。
當前量子計算領域以美國與中國為主,Google、IBM 與 Microsoft 在技術路線上已取得階段性突破,中國團隊亦於 2024 年宣稱成功以量子電腦破解 SPN(Substitution-Permutation Network)結構。富士通希望透過不同技術切入,搶占一席之地。
與 Google 專注於量子優越性不同,富士通則將重點放在量子態的穩定性,採用先進的超導技術,在極低溫環境下保持量子比特的超導狀態,從而消除電阻並提升計算效率。富士通正推動供應鏈在地化,可能從依賴海外設備轉向與日本 IHI和太陽日酸株式會合作,確保關鍵冷卻零組件供應。
量子電腦仍面臨包括錯誤修正、量子比特穩定性與運算效能等挑戰。日本政府計劃提供約 100 億日圓(約新台幣 199 億元)補助,協助富士通克服技術瓶頸。
根據 Omdia 預測,全球量子電腦市場至 2032 年規模將達 230 億美元(約新台幣 6,905 億元);波士頓顧問公司則估計,至 2040 年前量子計算有望創造高達 8,5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55 兆元)元經濟價值。量子電腦將推動數據處理、藥物研發與新材料開發等領域,成為產業創新的新動能。
- Fujitsu starts official development of plus-10,000 qubit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omputer targeting completion in 2030
- Fujitsu’s new quantum computer to vie for world’s most powerful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