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大降,美製造回流仍有挑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8 月 01 日 16:40 | 分類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 , 財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川普關稅大降,美製造回流仍有挑戰

美國總統川普於 2025 年宣布對主要科技產品出口國的關稅調整,將先前預期的高額稅率大幅下修。

根據新政策,印度、馬來西亞、印尼、日本、韓國、台灣、泰國與越南等主要科技出口國均在名單之列。例如,印度關稅從 27% 降至 25%,馬來西亞從 24% 降至 19%,日本與韓國均降至 15%,台灣則降至 20%,最大降幅達 26%。這一系列調整顯示,美國在部分科技產品貿易上採取更務實的姿態,進而降低進口成本並鞏固供應鏈穩定。

然而,中國關稅安排依舊存在不確定性。由於美中貿易談判持續進行,新一輪政策並未涵蓋中國產品,市場關注焦點轉向《232 法案》的適用與執行。該法案賦予美國基於國安理由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的權力,若進一步應用,將可能影響中國及其他科技出口國的貿易前景。

這套邏輯在現在經濟環境中明顯出現矛盾。一方面,美國希望打擊「依賴進口」,將全球供應鏈拉回本土;另一方面,電子組裝、模組測試、伺服器零件等大量製程仍高度依賴亞洲生產。美國本土土地、人力、能源成本偏高,短期內難以承接完整生產鏈。

尤其在高通膨壓力尚未解除的背景下,若課徵過高關稅,製造成本勢必上升,企業要麼轉嫁價格、墊高零售售價,另一方面則是壓縮利潤,降低投資意願。結果恐怕非但無法帶動製造回流,反而推升消費端物價,削弱美國競爭力。

這也是川普目前最難解的兩難──關稅既是政治手段,也是經濟風險。政策一方面為選舉與「美國優先」宣示立場,另一方面卻對供應鏈穩定與物價控製造成結構性挑戰。

整體來看,川普此波關稅政策試圖實踐兩個目標──鞏固國內製造、降低貿易逆差,但在實施層面卻成為一把「雙面刃」。既要打擊外部依賴、又要壓低內部通膨,這場貿易政策的大考驗,接下來不只考驗企業,更考驗整個美國的政策整合能力。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