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移植,是同時解決慢性肝病與肝癌的一石二鳥之計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8 月 15 日 7:4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肝臟移植,是同時解決慢性肝病與肝癌的一石二鳥之計

肝癌是最難治癒癌症之一,尤其腫瘤已擴散或肝功能受損時,治療效果更有限。近期《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最新綜述文章指出,肝臟移植逐漸成為治療肝癌的關鍵武器,不僅對原發性肝癌如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具高度療效,也對其他類肝癌有潛力,更可能徹底改變某些患者的命運。

肝癌患者常伴隨肝硬化或其他慢性肝病,導致純以手術切除腫瘤效果有限。患者若有機會接受肝臟移植,不僅擺脫腫瘤威脅,還能同時獲得較健康的肝臟。這種「腫瘤與肝病一併處理」策略,使肝臟移植成為對中晚期肝癌特別有利的選項。

許多研究證實,篩選後適合移植的患者接受新肝臟後,長期存活率極佳。患者只要腫瘤數量與大小為一定範圍,五年存活率可達七成多,其他治療方式幾乎難匹敵,這使肝臟移植逐漸從少數病患的選擇,逐步發展為更可行的癌症治療策略。

起初,肝臟移植僅治療肝細胞癌,但臨床經驗累積與技術進步,逐步擴展至其他肝癌類型。如肝門區膽管癌(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因靠近肝臟主要血管和膽管交會處,手術切除難度非常高,若搭配化療與放療,肝臟移植後許多病患都有相當長存活期。

不僅如此,某些低風險肝內膽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患者,也開始嘗試移植。甚至大腸癌轉移的肝癌,若沒有其他部位轉移且化療效果好,肝臟移植亦可能延長患者生命。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s)若主要集中肝臟,也有移植肝臟改善病情的病例。

器官來源不足,如何突破瓶頸?

當然肝臟來源有限,肝臟移植無法廣泛用於所有適合患者,「等不到肝」是臨床最大難題。為突破這項限制,醫療界積極拓展器官來源技術。除了健康家屬捐贈部分肝臟活體移植,年長者或死亡捐贈者等,只要嚴格評估後,也能成為安全肝臟來源。

機械灌流技術(machine perfusion)則為肝臟保存新突破。相較傳統低溫靜置僅能保存肝臟約 12 小時,機械灌流可模擬血液流動生理環境,不僅有效延長器官保存時間至數天,更有助維持整體器官功能完整,提升移植成功率。此外,部分國家亦積極設計制度,提升弱勢族群可及性,包括保險補助與登錄優先等,期望肝臟移植不再是少數群體特權,而是更公平的醫療資源。

輔助療法搭配肝臟移植,打造個人化肝癌治療

某些無法立即接受移植的病人,醫師會嘗試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先穩住病情、縮小腫瘤,為將來移植創造有利條件。世界知名醫療機構梅奧診所(Mayo Clinic)肝臟移植療程便是經典案例,肝門區膽管癌患者先化療與放療後再接受移植,五年生存率可達六成以上,遠高於傳統手術切除。這種「先控制、再根治」策略逐漸成為癌症治療的新典範。

如今,肝臟移植逐步成為長期控制與可能治癒肝癌的主流方案,這不僅技術進步,也來自觀念改變。若能結合精準篩選、跨領域合作與資源公平分配,肝臟移植將不只是延續生命的選擇,更可能成為癌症治療史的轉捩點。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