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人才在台灣,該走該留?專訪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8 月 18 日 8:31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人力資源 , 財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AI 人才在台灣,該走該留?專訪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

在人工智慧快速崛起的時代,台灣如何留住並培育 AI 人才,成為產業與政策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曾在微軟等國際科技巨頭任職,近年回台、深耕本土 AI 研發。他在《科技新報》的專訪中分享了對台灣 AI 人才現況的觀察、對「人才該留台灣還是出國」的看法,以及如何改善制度以讓台灣在全球 AI 浪潮中占據一席之地。

台灣 AI 人才現況:回流增加,但高階軟體人才仍稀缺

杜奕瑾回顧,早年國際上對台灣的印象多停留在硬體製造領域,鮮少關注到台灣的軟體實力。然而,他在美國微軟任職時,早已見到不少台灣工程師在國際舞台表現出色。

2017 年返台創立 AI Lab,除了看好 AI 將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力量,更希望給想回台灣或留在本地的軟體人才一個發揮空間。這幾年隨著國際潮流的帶動,微軟、Google 等國際大廠紛紛在台設立 AI 中心,本土科技大廠也開始成立 AI 部門,使軟體人才在台就業的選擇多元化。

不過杜奕瑾直言,高階軟體架構與系統整合人才依舊短缺。雖然 AI 能協助自動生成程式碼,但能將不同系統有效架構、調校效能、快速找到解決方案的工程師,反而因 AI 普及而更顯珍貴。

留台還是出國?杜奕瑾沒有標準答案

面對年輕人才常有的抉擇「應該留在台灣發展還是赴海外闖蕩?」杜奕瑾認為「沒有一定的答案」。

他指出,如果自身能力能解決國際組織關注的問題,加入國際頂尖團隊是寶貴機會;但若能在台灣參與具有代表性的 AI 服務,累積國際級成果,同樣值得驕傲。他以台灣在智慧醫療、科研 AI 應用為例,強調本地也能走在國際前沿,例如發展符合歐盟人工智慧法規的可信任 AI,或是推動跨機構聯邦式資料訓練。

杜奕瑾補充,許多年輕人可能會擔心留在台灣會失去與國際接軌的機會,但事實上隨著 AI 生態系的開放化與遠端協作的普及,跨國專案合作的門檻已大幅降低。「你可能在台北的辦公室,就能同時與美國、歐洲的團隊開發一個解決方案,並在全球市場推出。」他強調,關鍵不在於地理位置,而在於能否持續累積國際級的專案經驗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也提醒,無論選擇在哪裡發展,都應以長期成長為核心考量。「有些人在海外累積了幾年經驗後再回台灣,能帶回寶貴的國際視野與人脈;也有人在台灣深耕,在本地資源與產業網絡中找到突破口。」在他看來,真正重要的是,人才必須在自己的位置上找到能不斷挑戰與成長的舞台,而不是被單一的「出國」或「留台」二分法所限制。

制度挑戰與改善方向:教育、資源與文化缺口

談到人才培育制度,杜奕瑾認為台灣面臨三大挑戰:

  • 教育更新速度不足:軟體技術更迭快速,學校課程往往落後業界需求,師資缺乏也使新課程難以推動。許多優秀老師很快被業界高薪延攬,形成惡性循環。
  • 資源投入有限且方向受限:與美國大公司帶動新創、中國政府集中資源扶植不同,台灣新創取得的資源少且常受限於特定領域或硬體相關應用,壓縮了軟體創新的發展空間。
  • 國際溝通與表達能力不足:台灣工程師普遍謹慎踏實,但在跨文化合作與專案管理上的表達力、主動性不足,容易導致成果被低估。他強調,從小應培養敢問、敢說的習慣,因為「能找到對的問題並表達清楚」,是未來 AI 無法取代的核心能力。

杜奕瑾也提到,產學合作與半導體學院雖有助於縮短學界與業界的落差,但現階段合作對象多偏硬體領域,對軟體前瞻應用的養成幫助有限。未來應在高等教育中加入更多 AI 工具應用與跨領域實作,讓學生在學期間就能解決真實問題。

用夜市吸引國際 AI 人才的獨門招

說到「人才」,這當中包含的不僅是台灣在地人才,也包含了如何吸引外國菁英來台。談到如何吸引海外優秀工程師來台,杜奕瑾笑著分享了一個「非典型」招募經驗「夜市」;說到台灣夜市大家可能常常會想到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但杜奕瑾笑稱,其實他比黃仁勳還要更早就靠夜市來吸引外國人才的關注。

他回憶,剛回台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時,台灣企業在薪資與福利上很難與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競爭,因此他選擇從生活魅力切入。那段時間,他經常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逛夜市、品嚐小吃的照片,「我發現在台灣要去招募國外的軟體人才,最好的方法就是拍台灣的美食、夜市的生活照。很多以前在微軟的主管、同事看到後都會說『我好想來台灣吃這些!』」其中甚至有人因此申請來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當暑期實習生,還有幾位後來轉為正式員工。

雖然多數外國人才最終因國際薪資差距回到海外,但杜奕瑾認為,這樣的交流依然有價值。「有人會為了成長機會或想體驗初創公司的氛圍留下來,有人則帶著在台灣累積的經驗和人脈回到國際舞台。」對他來說,夜市不僅是台灣文化的縮影,也是推動國際人才互動的最佳橋樑之一,「所以說,要用美食和生活,把人先吸引過來,再讓他們看見台灣的實力。」

AI 時代的新機會:從 PC 化到在地化應用

在 AI 應用前景上,他看好「AI 的 PC 化」,這指的是 AI 從大型雲端中心走向企業與個人可負擔、可在地部署的解決方案。台灣在金融防詐、醫療輔助診斷等領域,已出現利用聯邦式平台安全共享模型的應用案例,這些可信任、可落地的 AI 解決方案,正是本地產業的機會所在。

他提醒創業者,不必盲目追隨國際科技巨頭的大模型之路,而應觀察身邊的實際需求,利用本地資源與創意解決具體問題,才能在全球 AI 浪潮中找到立足點。

杜奕瑾認為,為台灣 AI 人才發展提出了務實且多元的路徑:既要擴大本地產業的吸引力與資源,也要讓人才有自由選擇國際舞台或本土深耕的空間。AI 時代的競爭,不只是技術競賽,更是制度、教育與文化的綜合比拚。唯有正視短缺與制度限制,並積極改革,台灣才能在全球 AI 版圖上成為持續創新的重要力量。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