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有藍天白雲、溫和氣候的地球或許才是宇宙異類,畢竟我們知曉的多數行星環境都苛刻、不歡迎生命。最近新研究便描繪一顆最極端荒涼的行星,極短軌道週期僅 5 小時 22 分鐘,不僅長時間接觸母恆星強大輻射,恆星的強烈潮汐作用、引力也導致行星變形,整顆行星就像走在加速自我毀滅的路上。
目前天文學界已確認系外行星超過 6,000 個,僅 100 多顆分類屬於「超短週期行星(Ultra-short period planet,USP 行星)」,它們的公轉軌道週期短於 1 個地球日,行星極可能具圓形軌道且被潮汐鎖定。
其中,名為 TOI-2431 B 的超短週期行星因極端特徵更加顯眼。根據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與其他觀測數據,一篇新研究計算 TOI-2431 B 質量為地球 6.2 倍,但半徑僅地球 1.5 倍,且公轉軌道週期僅 5 小時 22 分鐘,表明該行星密度較高且可能經歷劇烈演化。
幾乎可以確定 TOI-2431 B 被潮汐鎖定,行星向陽面表面溫度超過 2,000 K,極可能是個長期處於灼熱岩漿狀態的熔岩世界,研究人員從現有特徵推斷 TOI-2431 b 體型可能曾經更大,只是被恆星輻射剝蝕至如今岩核狀態。
此外,研究人員表示 TOI-2431 B 正走在加速毀滅的路上,它與宿主恆星的強烈潮汐相互作用可能引起行星潮汐變形、公轉軌道不斷內縮,預估 3,100 萬年內就會被母恆星重力撕裂,和地球 45 億年歷史相比有如曇花一現。
像 TOI-2431 B 這種遙遠又極端的星球對人類生活幾乎沒有意義,但它們以其他方式向我們展示地球所有生命形式、美妙文明能存在何其幸運,幫助我們意識宇宙多樣性與地球獨特性。
(首圖來源: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