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汽車製造協會上週寄出公開信,呼籲歐盟重新檢討「禁售燃油車」政策,賓士總裁康松林更坦言,要達成減碳目標已經不可能了。
歐洲汽車製造協會主席康松林(Ola Källenius)、同時也是賓士集團總裁,在公開信中警告歐盟,禁售燃油車政策不切實際,而且會危害到歐盟的汽車產業與相關供應鏈。他呼籲,歐盟執委會應該重新檢視減碳策略的時程,並將中國電動車與美國貿易壁壘列入考量。
「歐洲汽車產業轉型計畫,應該要擺脫理想主義,並理解產業現實和地緣政治關係。」康松林強調,從今天的世界來看,要在 2030 或 2035 達成減碳目標,已經是不可能的事。
歐洲是全球減碳先鋒,同時也是汽車產業大本營,在禁售燃油車的目標下,車廠紛紛推出電動車以滿足政策要求,然而至今為止,純電車銷售量依然只佔新車的 15% 左右,遠遠落後於目標。
更重要的,相較於創新的電動車,車廠最主要的利潤都來自於成熟、高價、大型的燃油休旅車,賣不好又沒賺頭的電動車,自然成了一種「政治負擔」。
然而對歐盟來說,2035 減碳目標是他們的底線,目前還沒有動搖的跡象。環保團體則認為車廠過度誇大產業衝擊,並認為電動車銷售持續在增長,新的電池廠也在興建中,沒有傳統車廠宣稱的那麼嚴重。
原則上歐盟將從 2035 年開始全面禁止汽油、柴油車的新車銷售,法國和荷蘭已經將相關法令寫入當地法規內。德國則堅持將「e-fuels」合成燃料列為特例,理論上使用 e-fuels 的車輛,雖然也有排放,但整體可以達成碳中和。捷克與義大利等國,則主張將生質燃料列入豁免,儘管有些許爭論,多數國家基本上都遵從 2035 禁售燃油車的原則。
歐盟執委會在今年初才重新檢討禁售燃油車法令,並以 340 票贊成、279 票反對、21 票棄權,批准這項協定,委員會將每兩年一次,評估零碳排應用的進展,以時間點來看,恐怕很難在這時候輕易動搖立場。
(首圖來源:Mercedes-Be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