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半導體製造設備商 ASM 台灣先藝科技技術副總裁 Glen Wilk 今(9 日)於 SEMICON Taiwan 2025 主題演講中提到,選擇性沉積(Area Selective Deposition)技術能有效解決先進製程中的挑戰,僅在指定位置沉積材料,有助提升製程良率、元件可靠性與整體效能,適用於 2 奈米及以下製程與異質整合、混合鍵合等先進封裝應用。
這次 ASM 技術副總裁 Glen Wilk 在「半導體先進製程科技論壇」中發表主題演講,分享 ASM 如何透過原子層沉積(ALD)與磊晶(Epi)技術的極致精準控制,推動晶片製造挺進 2 奈米至埃米等更先進節點。
隨著人工智慧與高效能運算等應用需求攀升,全球半導體產業預計將於 2030 年突破 1 兆美元規模,晶片架構也正加速邁向垂直 3D 化。ASM 技術副總裁 Glen Wilk 指出,3D 結構對沉積製程的精準度與厚度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因此 ALD 與 Epi 技術將成為影響晶片性能與可靠性的關鍵。
隨著 GAA 與 CFET 成為邏輯製程的下一代主流架構。ASM 的 ALD 與 Epi 技術可在複雜3D 結構中提供原子級的高精準度、高均勻性與高階梯覆蓋率的材料沉積,支援高密度、低功耗的電晶體設計。
Wilk 強調,磊晶技術是 GAA 元件的核心,在先進邏輯製程中扮演愈加關鍵的角色。在 FinFET 時代,電晶體內電子流通的通道厚度由微影與蝕刻決定;進入 GAA 時代,通道則透過原子級精準度的磊晶製程技術長出來。ASM 的 ALD 與磊晶技術不僅驅動當今最先進的晶片製造,更是 GAA 與 CFET 技術持續突破的關鍵。
2028 年前 ASM 員工數雙位數成長,加速在台人才布局
與此同時,ASM 同步加速在台人才布局,並預期至 2028年前員工數雙位數成長,持續擴大在台投資,創造更多本地就業機會。
ASM 台灣總經理呂秉澄表示,ASM 即將迎來在台灣深耕的第 20 年,過去五年來,團隊規模成長超過三倍,辦公據點遍布林口、新竹、台中、台南與高雄,展現深耕在地、貼近客戶的承諾。
呂秉澄指出,台灣不僅是 ASM 創新技術的重要前線,更是銷售與在地服務的核心樞紐,持續支援台灣半導體從 2 奈米製程邁向埃米級技術節點的關鍵發展。自今年初至 2026 年底,我們預計將新增超過 100 個職缺,誠摯邀請更多優秀人才加入 ASM,一同推動全球先進晶片製造邁向新世代。
ASM 目前已有超過五成的台灣工程師完成海外訓練,約 32% 工程師參與美國、韓國、日本等地的國際專案支援,並有近 10% 工程師已正式外派美國及日本,展現台灣技術人才在 ASM 全球業務拓展中的關鍵角色與影響力。
(首圖來源:A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