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電動車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由日本汽車主導數十年的東南亞市場結構。根據諮詢公司普華永道(PwC,又譯資誠)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東南亞六大主要市場中,日系車廠 2025 年上半年的市占率已經降至 62%,遠低於 2010 年代的平均 77% 水準。而同期間,中國車企市占率則從過去幾乎為零,快速躍升至 5%,反映平價電動車的強勁攻勢。
報導指出,由於中國國內面臨殘酷價格戰,中國電動車企將銷售目標轉向海外,利用涵蓋全區的自由貿易協定,使其汽車得以免關稅進入市場。普華永道馬來西亞合夥人齊希曼(Patrick Ziechmann)表示:「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進入,宣告了日本在東南亞長期難以匹敵的主導時代結束。」
平價純電車來勢洶洶
曾任職於日產泰國分公司總裁的拉梅什·納拉辛漢(Ramesh Narasimhan)觀察,中國車廠憑藉靈活的價格策略快速搶占市場,這一趨勢在東南亞各國普遍蔓延。
以東南亞最大車市印尼為例,儘管整體車市因經濟壓力下滑,中國比亞迪汽車(BYD)銷量仍在今年1-8月暴增三倍成長達1.9萬輛,而豐田汽車(TOYOTA)今年前8月在印尼銷量則較去年減少12%,降至16.1萬輛。
報導指出,中國車廠成功的關鍵在於平價的純電動車。在印尼,中國車售價最低可達2億印尼盾(約1.2萬美元、新台幣約37萬)。印尼汽車公會工業協會副主席蘇吉亞托(Jongkie Sugiarto)表示:「價格是決定性因素」並呼籲:「日本車廠必須有所行動,否則將失去更多市場占有率。」
報導還表示,中國車企多已設廠或與當地合作組裝,以符合政府補貼與關稅減免規範,且目前印尼市場現有15個中國品牌,未來還有至少5個將進入。
而在新加坡方面,比亞迪更已經超越豐田,成為2025年上半年銷售冠軍,同時新加坡政府正積極推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加上中國車企積極展開行銷,因而迅速吸引消費者轉向。
中國政府補貼政策左右競爭力
不過,中國車廠能否持續擴張,仍取決於政府補貼政策、在地生產要求,以及電力基礎設施瓶頸。泰國財政部今年就曾警告中國品牌哪吒(Neta),若年底前未達本地生產比例,恐需退還補貼。
展望未來,S&P Global Mobility預測,到2032年中國車企將占泰國汽車銷量20%。與此同時,日本車廠逐步萎縮,例如速霸陸已關閉泰國工廠,鈴木也將在2025年底停產。相較之下,比亞迪則從泰國出口首批電動車至歐洲,象徵東南亞汽車製造版圖正被重塑。
比亞迪亞太區銷售總監劉學良表示,過去日本車廠曾推動東南亞經濟發展,「但最終誰是贏家,要交給消費者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