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市場,就是維護經濟安全的最佳策略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14 日 7:50 | 分類 國際貿易 , 財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走向世界的市場,就是維護經濟安全的最佳策略

隨著各國政府對中國貿易政策逐漸改變,台灣與世界各國的民間單位交流也逐漸增加,過去高度倚賴中國市場的歐盟,也陸續對中國提出反經濟脅迫(anti-coercion)與對中國電動車加徵反補貼稅的貿易政策。在對中國課徵反補貼稅的投票上,德國因其汽車產業在中國仍有有龐大市場而投下反對票,但是,德國近年也已開始注意中國企業對其中小企業的威脅。

為此,台灣與德國民間組織在10月8日舉辦第二屆「台德民間論壇」(GTDP),同時,也是首次在台灣舉辦首屆「台北德國會議」,台德民間論壇共同主席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也說明台德兩國有共同的利益與挑戰,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狄嘉信(Karsten Tietz)則肯定台德對話的重要性,強調台德共同面對威權強鄰的挑戰,由此顯見,德國民間與政府已意識到威權強鄰對國家與經濟安全的挑戰,特別是中國對歐盟國家的經濟脅迫。

德國在中國的經濟利益將愈來愈小,但受到的傷害愈來愈大

雖然德國汽車產業在中國市場的商業利益仍大,對德國政府的遊說力量也相當強,但是,若中國市場需求持續衰退,則德國廠商在中國市場的利益也會愈來愈小。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九月份的統計數據顯示,9月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0.4%,1月至9月的CPI年增率為0.3%,這說明中國內需通貨緊縮的問題並未改善,9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是年減2.8%,連續36個月衰退,即中國PPI已連續三年衰退,凸顯其生產過剩的問題仍未解決。

無論是中國的房地產、電動車或太陽能電池均存在生產過剩的問題,特別是電動車市場,由於中國電動車生產過剩而進行低價競爭,一方面造成日本與歐洲汽車大廠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量與銷售價格降低,利潤大幅減少,另一方面,中國車廠也將生產過剩的問題輸出到全世界,歐盟廠商在當地市場仍面對中國電動車的殺價競爭,因此,利潤也持續降低,這是歐盟會對中國加徵反補貼稅的原因。

隨著中國針對稀土這項關鍵礦物對各國採取出口管制,川普也在社群平台發文指出,中國做法事非常激進強硬的貿易立場(extraordinarily aggressive position on Trade),因而宣布對中國加徵的關稅提高至100%,這已可預見,中國經濟會更往自給自足(autarky)的方向邁進。

雖然中國積極擴大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但是,這些國家的消費規模與美國並無法相比,換言之,中國的內需市場應會進一步萎縮,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也會持續,此時,德國汽車大廠在中國的利潤也會所小,但是,包含德國在內的歐盟市場將會面對中國產品的低價傾銷問題。

台灣應拓展高所得的非美市場

雖然台灣的總體經濟規模較中國小,但德國與台灣的產業結構有部分的相似性,中小企業都在兩國經濟成長與就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2024年台德貿易總值約204億3,298萬美元,德國為我國第10大出口市場與第6大進口來源國,若台灣可以強化與德國的經貿合作關係,對台灣分散出口市場以及發展非紅供應鏈也帶來正向幫助。

事實上,根據財政部9月的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資料顯示,雖然今年1月到9月我國對歐洲的出口金額為283.63億美元較2016年261.24億美元高,但我國對歐洲的出口占比則由2016年9%降低至今年1月到9月的6.2%,顯示我國與歐洲市場的經貿合作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最後,除了經濟脅迫的問題外,隨著中國透過雙邊與多邊貿易協定對世界各國進行傾銷,與中貿易協定已成為中國傷害各國經濟的重要工具。面對中國持續將與各國的科技和經貿問題武器化的當下,我們除了發展非紅供應鏈外,向世界各國說明「非中貿易協定」的重要性。

雖然歐盟過去強調與中國往來採取去風險(de-risking)的策略而非脫鉤(decoupling),但是,沒有脫鉤是無法去風險的。因此,除了美國市場外,台灣可以與歐盟國家加強對話與合作,讓台灣可以繼續走向世界的市場,落實賴清德總統所指出的「一個確定的台灣,將是不確定的世界,一股重要而且可靠的穩定力量」。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