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日本電動車市場成為亞洲汽車戰場中最具觀察價值的焦點之一。雖然日本是混合動力車(HEV)的發源地,但在電動車(EV)領域卻步伐緩慢。日本 EV 的市場滲透率至今仍僅約 1.9%,遠低於中國與歐洲主要市場。
面對中國 BYD 與韓國現代(Hyundai)以低價、高續航之姿大舉進攻,日產(Nissan)選擇回到舞台中央,以全新一代 Leaf 對抗外資品牌壓力。這款新 Leaf 的續航力提升至約 700 公里,並將價格下調至政府補助後約 430 萬日圓,企圖以平價加上長續航,重新贏回日本消費者的信任。然而,這不僅是一場產品競賽,更是一場關乎日本汽車產業未來結構的防衛戰。
從技術與價格並進的攻防
日產在全球 EV 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早在 2010 年推出初代 Leaf 時,它是全球首款量產電動車,並奠定了日本 EV 技術的基礎。然而十五年過去,原本的領先優勢已被特斯拉(Tesla)與中國廠商超越。此次新 Leaf 的推出,可視為日產在「Re:Nissan」重組計畫下的戰略支點。其重點在於三項技術突破:大容量電池模組、快充技術(35 分鐘可充 80%)以及智慧駕駛輔助系統。這些改良讓 Leaf 的性能更貼近特斯拉 Model 3 與現代 Ioniq 5 等國際競爭品牌,同時以價格優勢壓制對手。例如,Ioniq 5 的售價為 523.6 萬日圓、BYD Seal 為 528 萬日圓,而新 Leaf 的起價僅 520 萬日圓,若納入補助後更具競爭力。
這樣的定價,筆者認為是一種「策略性取捨」。日產並非單純追求利潤,而是希望藉由價格優勢重新打開消費者對 EV 的信任窗口。更重要的是,日產擁有 15 年銷售與維修 EV 的經驗,其經銷體系的在地服務能力,仍是外資車廠短期內難以比擬的。日產的企圖心很明確,以「產品力+服務力」的組合,守住日本市場最後的防線。
消費心理與基礎建設是難題
儘管產品技術已經提升,但日本消費者的心態仍是 EV 發展的最大瓶頸。多數車主仍偏好油電混合車(HEV),原因在於續航焦慮與充電不便。目前日本全國約有 3 萬座充電站,但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為慢速充電,遠不及中國與歐洲的密度。對於地狹人稠、住宅車位有限的日本都市而言,家庭用充電設施的普及更為困難。這讓許多潛在買家仍抱持觀望態度。
日產此時推出高續航 Leaf,意在以一次充電可開長途化解焦慮,並搭配其 15 年經營的 EV 維修網路 建立信任。從產業角度觀察,這是日本車企的一種防守式創新策略,不是一味追求極端性能,而是強化產品與服務的連動,以時間累積品牌安全感。
日本汽車產業的下一步
Leaf 的更新是單一車型的升級,日本汽車產業結構產生變化。當前日本三大車廠(豐田、日產、本田)皆逐步調整策略:豐田押注氫能與固態電池、日產專注中價位 EV、而本田則尋求與 Sony 的技術合作。這顯示日本車企正嘗試以「分工式創新」共同抵禦外資壓力。Leaf 的成功與否,將成為觀察日本 EV 戰略能否走出自我封閉、邁向全球標準的重要觀點。
這樣的策略顯示,日本汽車產業正在從技術保守主義轉向市場現實主義。日產清楚知道,與其追求最先進的技術突破,不如以價格可親、維修可靠的 EV 來重建本土信任。若能以價格與信任重新喚起消費者信心,日本有機會重回亞洲電動車版圖中心;反之,若無法突破基礎設施與觀念障礙,日本將可能被迫轉向出口導向型策略,放棄本土市場主導權。
日產的新 Leaf 是一場帶有戰略意味的價格革命,筆者認為,這場戰役的結果,關乎日產自身的營運轉型,將影響日本整體汽車產業的再定位。這是一場內外雙線作戰:外有 BYD、Hyundai 等新勢力入侵,內有政策與基礎建設的困難。Leaf 的成功與否,將影響日本 EV 普及的節奏,也決定日本汽車產業能否在新世代能源競爭中維持技術立國的榮耀。
Leaf 的成敗,既是日產的再生關鍵,也可能是日本 EV 產業能否跨出保守框架、迎向全球競爭的分水嶺。
(首圖來源:Nis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