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覺不關燈,心血管疾病風險亮「紅燈」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9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晚上睡覺不關燈,心血管疾病風險亮「紅燈」

入睡後看似安靜無害的微光,無論窗外路燈還是床邊未關的檯燈,都可能在你熟睡時默默影響身體健康。最近澳洲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與哈佛大學附設醫院發現,夜間光照與心血管疾病有緊密關聯。論文近日刊登於美國醫學學會開放存取期刊《JAMA Network Open》。

身體正常運作需「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系統精密調控。這套系統由大腦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主導,協調睡眠、體溫、荷爾蒙與代謝平衡。之前研究已指出,當節律被打亂,不僅可能引發睡眠障礙與代謝失衡,也會影響血壓調控、自律神經與發炎反應,增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夜間光照:節律的隱形干擾源

團隊推測,「夜間光照」是造成晝夜節律失調的重要環境因素。睡眠時若持續暴露於燈光下,可能干擾褪黑激素分泌,擾亂生理節奏,使心血管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換言之,夜裡燈光有可能是慢性心血管壓力的來源。

為釐清假設,團隊研究超過八萬名年齡 40~69 歲的英國成年人。受試者夜間配戴光線感測器,連續記錄一週光照強度,再將數據與健康狀況比對。與最低光線暴露組相比,最高暴露組的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增高約 32%,心肌梗塞上升 47%,心衰竭升高 56%。夜間光照強度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呈現明顯正相關性。

突破傳統:個人光線感測器精準量化夜間光照

過去光害研究,常依賴衛星資料或居住地的光害評估數據;這項研究則用個人光線感測器,精確量化參與者夜間光照暴露,大幅提升結果可靠性。分析數據時控制參與者睡眠時間與作息模式,結果主要反映「睡眠時光線暴露」的影響,而非睡眠不足、熬夜等其他因素。

研究提醒我們,夜晚就寢時臥室或窗外街燈反射的微弱光照,都可能對心血管健康產生長期的傷害。睡眠環境若能保持黑暗,例如使用窗簾、減少電子設備待機光源,或調整城市夜間照明,都可能降低潛在風險。雖然研究的結論,尚無法證明避免夜間光照必然能降低疾病發生率,但夜間光照與心血管事件的相關趨勢明確,值得重視並深入研究。

夜晚的黑暗,是大自然給予人體恢復節奏的重要時段,為了心血管的健康,或許可從關掉小夜燈開始。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