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流業正進入一個新的戰略轉折期。這不再只是談效率與成本的時代,而是談韌性與續航力的時代。面對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發生、規模高達 8 級以上的南海海槽大地震,日本企業深知任何一條港口斷鏈,都可能讓全球供應體系瞬間失衡。
因此,像日通控股(Nippon Express Holdings)等大型物流商,開始在韓國釜山與日本海一側的港口(如舞鶴、新潟、金澤)設立跨國備援基地,試圖構築一條「不會被地震癱瘓」的替代航線。這不只是防災計畫,更是新型態的產業競爭策略。當自然災害已成新常態,日本物流產業正透過地理多元化與國際合作,尋找新的成長動能。
日本物流企業從「效率」走向「韌性」的結構調整
過去數十年,日本物流產業以準時交付,與零誤差運作聞名,其供應鏈體系依託於太平洋側的超集中港口群,如東京、橫濱、名古屋與神戶。然而,這種高效率模式的最大弱點,正是過度集中。一旦地震或海嘯發生,整個國家物流動脈恐將瞬間癱瘓。
日通控股選擇將部分物流轉運至韓國釜山,並開發以日本海側港口為中心的替代航線。這種「雙中心模式」的建立,使企業得以在災害中維持出口與進口功能,也在無形中重新定義「物流效率」的概念,從追求極速轉向確保不中斷。筆者認為,日本物流產業已正式邁入「韌性優先」的時代。
防災不再是成本,而是新型商業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企業對防災的態度正在出現質變。郵船物流(Yusen Logistics)與佐川急便母公司SG Holdings等企業,近年陸續在內陸地區興建新據點,例如兵庫縣尼崎或大阪府茨木,這些地點均位於海嘯浸水預測區之外。筆者觀察到,企業不再將防災視為「支出項目」,而是做為品牌信任與供應穩定性的象徵。
根據內閣府2024年資料,大型企業中已有76%建立業務持續計畫(BCP),中型企業亦達46%,較2022年明顯上升。這反映出防災正從「被動應對」升級為「主動競爭策略」。那些能在災害後持續供貨的企業,反而成為最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防災,正逐漸演變為一種市場語言與品牌資產。
從地方防災到區域戰略:東北亞供應鏈再定位
更值得關注的,是日本防災布局的外延化趨勢。以日通控股為例,其釜山據點不僅是緊急轉運中心,更是連接歐、美市場的區域物流樞紐。這象徵日本正嘗試以跨國備援,取代單一島國防線,在地緣風險上進行區域分散。
野村不動產的新型物流基地「Landport Tokai Obu I」,採用抗震與獨立發電設計,更計劃在災後作為地方避難設施。這類多功能物流設施的興起,是將「防災」與「城市基礎建設」的融合,預告日本正在構築以韌性為中心的產業生態圈。若再結合韓國釜山、高雄或東南亞港口,日本有望成為「東亞供應鏈防災軸心」,在全球供應重組中重新掌握主導權。
從重視「匠人精神」轉向追求「系統韌性」
日本物流業的防災行動,是對自然風險的回應,更與產業結構與經營哲學的改革有所關聯。日本企業的核心挑戰,目前並不在於是否能避免災害,而在於能否在災後仍持續運轉。
這種由「效率導向」轉為「韌性導向」的思維,將深刻影響未來十年的商業發展。防災不再是附屬於CSR(企業社會責任)的議題,而是企業長期競爭力的基礎。筆者相信,在這個防災即競爭力的新時代,日本物流企業若能把危機轉化為創新,將守住國內供應鏈,更可能在全球供應體系重組浪潮中,創造屬於自己的下一個成長奇蹟。
防災思維的深化,或許也將推動日本企業文化的另一層進化,從重視「匠人精神」的單點完美,轉向追求「系統韌性」的整體優勢。這種價值觀的轉換,將使日本企業在面對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與能源轉型等多面向挑戰時,更具整合力與應變力。當企業把生存納入策略設計的一部分,災害不再只是風險,更可能成為推動創新、合作與永續的動能來源。
(首圖來源:影片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