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關節疼痛、皮疹、腦霧等常被視為中年後的自然老化現象,但梅奧診所研究指出,這些症狀其實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的警訊。
《華爾街日報》報導,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第一型糖尿病在內的多種疾病,源於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身組織,且多在中年或退休前後才被診斷。梅奧診所研究發現,自體免疫疾病在 50 歲後發生率驟升,65 歲後更進一步攀升,部分原因是患者症狀可能延宕多年才被發現。
自體免疫疾病難以診斷,症狀與多種疾病重疊,傳統血液檢驗雖能偵測免疫異常,但難以準確定位成因。而老化本身也增加風險,隨年齡增長,身體抵抗感染的發炎反應不再迅速消退,形成所謂「發炎老化」(Inflammaging),讓免疫系統更易誤認自體細胞為外敵。
在多重遺傳與環境因素作用下,感染、新冠後遺症、荷爾蒙變化及接觸「永久性化學物質」都可能促發疾病。女性更是高危族群之一。
面對診斷與治療困境,科學界正加速進展。2025 年諾貝爾獎肯定的「調節性 T 細胞」研究帶來新契機,透過強化這類天然免疫煞車,可抑制自體免疫反應,同時降低感染風險。史丹佛大學亦開發 AI 血液檢測技術,能分析數百萬個免疫細胞受體,找出自體免疫活動的「分子指紋」,有望大幅縮短診斷時間並挑選最有效療法。
在臨床端,新型診斷工具也陸續出現,例如梅奧診所研發的抗體檢測,可快速診斷自體免疫性大皰性疾病,避免誤診。此外,一種植入式迷走神經刺激裝置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能用微量電脈衝抑制發炎,改善中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症狀。
雖然目前無法完全預防,自體免疫疾病仍可透過控制慢性發炎降低風險,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控制壓力和保持健康體重來控制慢性炎症,有助於免疫系統更加平靜與平衡。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