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100 萬台幣一年定存的利息,每天收益不到 35 元;當央行降息一碼,全體定存利息就可能少了 203 億元,小市民如何進行一場「新常態」的投資大作戰?
時間接近晚上 9 點,車水馬龍的街道逐漸安靜下來,白天裡總是熱鬧嘈雜的時尚髮廊,這時也拉下鐵門準備打烊,幾名設計師及助理坐在沙發上閒談笑鬧,紓解彼此整日的辛勞忙碌。相較於這廂的輕鬆,坐在櫃台前的美娜不僅不見絲毫放鬆,反而眉頭緊皺,盯著手中存摺,另一隻手則飛快按著計算機,顯然正為錢憂愁。
今年 28 歲的美娜,已從助理升任設計師多年,薪資收入維持每個月 3 萬元上下,一年中大約有 3 個月的旺季收入近 6 萬元,雖然這樣的收入和時下年輕人相比並不算太低,可是對於已經結婚,並與先生育有一個 5 歲兒子的她來說,仍覺得捉襟見肘。
美娜的先生從事食品業業務,薪資收入和美娜差不多,夫妻倆財務各自獨立,家用及小孩的生活支出都是平均分攤。由於聽聞不少投資失利的故事,加上對於金融商品極不熟悉,他們並沒有任何投資理財的工具,多年來只依靠銀行定存累積財富,儘管存摺上顯示累積了 40 萬元,就算想要透過投資讓資產翻倍,但是生活時時需要用錢,距離「第一桶金」的美夢愈來愈遙遠,讓美娜直呼「錢真薄」!
百萬元定存也無奈
每日利息還買不起 50 元便當
美娜的感嘆,其實是台灣小市民的共同心聲。在全球低利率的趨勢下,錢存銀行的利息會愈收愈少;如今,100 萬台幣定存一年,利息只有 1 萬 2,000 多元,換算利息每天收益不到 35 元,甚至連一個 50 元的便當也買不起,只夠吃一碗小碗的大腸麵線。這對不少保守理財的定存族,或是退休養老的族群,造成不小的心理壓力。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可能要持續很長一段時日,也是我們未來必須面對的全球「新常態」。
3 月 10 日,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宣布將繼續量化寬鬆政策,隔夜存款利率調降 0.1 個百分點,從 -0.2% 降到 -0.3%,利率再創歷史新低;而且歐洲央行許多政策暗示著,至少到 2017 年 3 月以前不會升息,負利率實施的時間還會很久,未來大批游資會流向哪裡,成為全球投資的熱門焦點。
一星期之後,3 月 16 日,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表示,薪資成長的速度比她原先預期緩慢,而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發展會持續對美國經濟帶來風險,因此將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分別下修至 2.2%(原 2.4%)與 2.1%(原 2.2%),也下調 2016、2017 年以及長期聯邦資金利率預測。
處在國際邊緣的台灣,當然也受到全球景氣衰退的影響,外銷成長動能微弱,今年 2 月出口總值 177.8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 11.8%,台灣出口總值已連續 13 個月衰退,創下連 13 黑紀錄。此外,2 月景氣燈號持續亮藍燈,也創下連 9 藍紀錄,已經追上 2008 年金融海嘯時期;而為了拯救台灣經濟,預期未來央行總裁彭淮南也將持續寬鬆貨幣,估計在 3 月下旬還會啟動一波降息的動作。
其實,彭淮南最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今年經濟狀況會怎麼樣?」彭淮南直說,要達今年經濟成長目標,要加倍努力,但今年主計總處預估的經濟成長率也不過 1.47%,連這麼低的目標都要加倍努力,顯見形勢之惡劣;也因此,才一開年全台就要面臨保一的努力。
實際上,根據主計總處的預測,今年第一季的 GDP(國內生產毛額)也是負的,若再加上從 2015 年第三季、第四季 GDP 也是負成長,台灣 GDP 已出現連三季的負成長,這根本已快到衰退邊緣;與此同時,台灣整體環境也面臨低通膨與低利率的衝擊,再加上因而陷入的低薪陷阱,台灣可謂面臨低利率、低薪資、低通膨、低成長「四低」的惡劣環境中;這「四低」因果交錯又互為因果,終於讓台灣無可避免的步入難以承受的經濟衰退困局。
四低時代的憂鬱
內外夾擊低成長 投資不振難加薪
降息是保增長的長期藥方,但在全球需求不振的局勢下,台灣因此將長期處於低利率的環境。而從央行過去 10 年的利率調整地圖來看,一旦啟動降息,通常不會只是一次或二次,而是一連串的動作,尤其是在經濟處於衰退的危機時。
例如,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來襲,央行為刺激經濟降息的頻率可說是又急又猛。2008 年第三季到 2009 年 2 月,央行除在每季正常的理監事會中降息外,還頻頻透過加開臨時理監事會的方式,加碼降息,總計在 8 個月內,降息了 7 次,尤其是在 2008 年 12 月一次降息 3 碼,可見央行在經濟出現重大危機時,下藥非常猛烈,直到 2010 年金融海嘯稍歇,才又進入升息循環。因此,央行降息的列車既然啟動,民眾對未來將面臨長期低利率環境,要有心理準備。
在經濟不好時,央行降低利率是為刺激總需求,希望能給經濟動能添柴火,當利率很高時,降息會有顯著的效果,但台灣的利率水準已非常低了,降息的效力不會太大,且台灣的經濟現在是處於「內外夾擊」的困境,必須靠各部會結合出整體的政策,而且要「加倍努力」。
所謂「內外夾擊」,就外在部分是因台灣的 GDP 結構中,出口就佔了 6 成,而中國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然而,中國經濟正由出口導向型轉向內需成長型,且全力採用進口替代策略,以境內生產取代進口零組件,再加上中國經濟轉型尚不順利。中國 GDP 成長轉弱,台灣出口也隨著對台採購減少,呈現出台灣最近連 13 個月出口兩位數字的負成長了。
除了出口衰退,台灣的內需也出現問題,內外需動能都有熄火的跡象,在內需部分,最重要的現象就是投資不振,典型的現象,就是台灣的超額儲蓄(國民的儲蓄大於投資的部分) 屢創新高,顯示民眾把錢存起來卻不做投資,2015 年的超額儲蓄達 2.4 兆元,佔 GNI(國民所得毛額)比重已高達 14.1%,而從 2005 年到 2015 年這 11 年間,累計的超額儲蓄就高達 14.7 兆元。
超額儲蓄偏高的現象,就代表投資不振,而投資不振自然造成企業用人需求不高,一般勞工想加薪也就難上加難了,主計總處公布 2015 年工業及服務業平均薪資調幅只有 2.52%,調幅非常低,長期低薪的時代恐將持續下去。
微利理財首重保本
強調資產配置及風險控管
當然,央行降低利率對民眾而言,並不全然是壞處,例如,有借款及房貸的民眾,利息支出的負擔將減輕,但降息也同時使靠定存過活的退休及銀髮族收入減少,生活更加艱困。根據資料顯示,目前個人的定期存款總數約 8.1 兆元,若假設全部以機動利率計息,則央行降息 1 碼(0.25 個百分點) ,全體個人的定存利息可能少 203 億元。因此,有必要選擇獲利較高的定存替代品,例如保險、公司債、基金及高股息股票等投資配置,為自己在存款利息上的損失,有效地彌補回來。
宏觀財務顧問公司總經理邱正弘表示,每個家庭在不同時期各有不同的財務目標,例如子女教育費、購屋、醫療、退休等,而多數人把錢存進銀行,多少都期待能夠多賺一點利息,以早日達成目標。
但是定存利率不斷調降,年利率若以 1.1% 計算,100 萬元放在銀行一年的利息僅有 1.1 萬元。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14 年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 19,978 元,這樣的利息只夠活 16.5 天;若再考量通膨吃掉定存利息,根本「只能吃土」,這句時下年輕人的口頭禪,成了現實生活壓力的真實寫照。
因此,現階段把錢存在銀行的思維,應該從「賺取利息」變成「安全達成短期(5 年)理財目標」,先將財務目標設定清楚,再依據期間長短,以不同投資工具的特性規畫運用,按部就班地達成理財目標。
現階段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說穿了就是低成長、低報酬、高風險。星展銀行財富管理部執行董事孫苑綺認為,微利時代捍衛財富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更加強調資產配置及風險控管。
在保本意識抬頭下,安全性永遠是資產配置時的首要考量。除了在進行任何資產規畫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想達成的理財目標,以及能夠運用的現金流之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降低風險性資產的比重,例如波動度較高的股票部位,然後再把錢以適當比率分散投資。
合庫財富管理科長林文邦指出,現在民眾對任何投資商品,都要有如果金融商品的條件若太好,就要注意其中可能藏有重大風險(too good to be true) ,因為投資金融商品有 3 個特性:安全性、流動性、獲利性。你很難選到能同時兼顧這 3 種特性的金融商品,必須就其中的部分特性做出取捨,例如,想要提高獲利性可能就須放棄一點流動性。
資產配置以收益為先
放大資金運用效率 避免資產縮水
中國信託銀行財富管理產品處副總黃培直指出,過去存款利率「還算可以」的時代,多數人認為把錢放在定存萬無一失,如今不但得想辦法避免資產縮水,即使是再保守的投資人,也要提高風險承擔能力,積極尋求資產增值的機會。他形容,「像牙膏擠到最後只剩下一點點,也要死命擠出來」,若要用一句成語描述新微利時代的投資思維,「唯利是圖」真是恰好不過。
在金融環境動盪的背景下,黃培直認為,資產配置應該跳脫以往單純股與債分配比例的觀念,而是以「多元收益」、「資本利得」的原則取代,從股、債、匯分散規畫,提高多元收益的可能性,甚至讓收益型商品扮演資產配置中的重量級角色。
他解釋,「收益」的範圍很廣,除了薪水以外,舉凡能產生收入的皆應納入,包括存款利息、房屋租金、配息基金、股票獲利等;金融商品則如債券、配息型基金、房地產證券化商品(REITs)等,從各種投資管道提供不同程度的收益,讓資產配置發揮到最高效率。不過,黃培直也提醒,「多元」的用意絕對不是創造高獲利,重點還是在於保本以及資金配置。
至於「資本利得」這一部分的比率,孫苑綺建議投資人可依投資屬性選擇標的。舉例來說,保守型投資人就用簡單的定期定額方式布局基金;資產規模不大的積極型投資人,可以選擇投入外匯市場;而資產龐大的積極型投資人,則建議搭配槓桿型商品,以獲取更大空間的資本利得。
既然微利時代重視風險控管,那麼「避險部位」也應該納入資產配置的一環。黃培直建議,可以少部分資金配置在傳統上有避險功能的黃金與貨幣,只是投資人也要明白,既然其功能在於避險,就不要期待此部位能帶來報酬。
邱正弘強調,不論處在任何金融環境中,都要保持資產適度的流動性或變現能力,有些強調高收益的投資工具通常會附帶較長的閉鎖期,進而犧牲資產的靈活彈性,因此資產配置時,維持適度的資金彈性也是必須考量的重點。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