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成立 25 週年,2018 年市值一度突破 1 兆美元(約新台幣 30 兆元),其中一大策略就是不斷開創新的事業體,並整合集團資源、創造綜效。
例如旗下進入台灣市場兩年、負責跨境電商的「亞馬遜全球開店」,當賣家在亞馬遜上開店,商品可以銷售給平台內既有的一億多名的亞馬遜尊榮會員(Amazon Prime)。不同的類型與規模的賣家,能利用亞馬遜資源,把商品配送到 185 個國家與地區。
除此之外,從賣家的帳戶註冊、業績拓展、選品建議等基本功,亞馬遜都會一一協助。亞馬遜全球開店台灣總經理林惠君提到,亞馬遜的第三方跨境電商銷售量,已占第三方賣家總銷售量的 25%;跨境賣家的增長速度,也達到本土賣家的 2 倍。
林惠君表示,電商的進入門檻不高,從大企業、製造商、貿易商、品牌商,甚至是個人賣家,都能分食市場大餅。如果你透過電商進入到更多市場範圍,可以分到的營業額可能愈多,跨境電商因此而盛行。
他在 2019 台灣賣家高峰會分享相關數據,足見跨境電商的蓬勃:
2015 年全球跨境電商的交易總額約為 3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9 兆元),到了 2020 年預計接近 1 兆美元(約新台幣 30 兆元)。
不能只有產品好!跨境電商的實務難題:法規、配送
雖然進入門檻不高,但不代表賣家拿出好產品、做好行銷,就能成功奪得海外市場的青睞。林惠君說,大部分的賣家並不懂如何管理物流、分辨合適進入的市場,「少了這些跨境電商的 know-how,產品再好也沒用。」
舉例來說,如果你做的是工業用品,在美國、日本對產品都有不同的安規認證,至少要確認商品符合銷售目的國的法規。假設想賣消費品,速度就是關鍵。對終端消費者來說,取貨日只有愈早愈好,時常需要空運快遞,「很多賣家不曉得這點,還是用船在慢慢運。」
另外,只要牽涉到跨境電商,勢必會面對要熟悉電商的操作系統、決定要進軍哪一個市場、找到對的選品、處理物流、稅務問題等環節。亞馬遜的產品資量龐大,足以形成完整的公開資料庫,像是可以搜尋站內關鍵字,得知有國內外有多少人在賣類似商品、定價多高,參考別人如何描述商品文案、怎麼拍攝型錄。
怎麼讓 MIT 賣到海外?品牌認同是根本
除了以上的「電商基本功」,林惠君提出進一步的策略:賣家應深化品牌認同度。
他觀察有些消費者因為被投放到廣告,無意間瀏覽到某個商品,但如果沒有對應的品牌識別,難保下一次「剛好」也有人看到你。進一步來看,一旦建立品牌,能增進消費者的印象、提高喜好,增進重複購買次數。
例如,有台灣的嬰兒攝影機廠商,品牌訴求強調不只是「觀察嬰兒」,還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再用 App 即時告訴新手父母,嬰兒在哭是因為餓了、或是不舒服。如此一來,就突顯了品牌特色。
因此亞馬遜鼓勵自建品牌,並提供品牌分析報告,讓賣家知道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影響力在平台的效果有多少。另外也強化每件商品追蹤溯源,防止假貨在平台上銷售,保持品牌建立者的信譽和權益。目前亞馬遜的第三方跨境電商銷售量,已占第三方賣家總銷售量的 25%;跨境賣家的增長速度,也達到本土賣家的 2 倍。
(本文由 經理人月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