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眼中,2022年,人類與世界末日的距離是不多不少的100秒──與2020、2021年完全相同。與末日尷尬的距離前,人們怎麼做才能避免「午夜」降臨?
末日之鐘淪政治噱頭?
近幾年,人類距離末日幾乎只有一線之隔,質疑末日之鐘的聲音也逐漸浮現,懷疑它是否發揮當初提醒大眾注意重大危機的功能,還是淪為政治噱頭。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氣候學家曼恩(Michael E. Mann)指出,現在末日之鐘必須考慮非常多危機,可是每種危機的性質、程度等都不同,一概而論用末日之鐘表示,注定使末日之鐘淪為「不完美的象徵」。
每年都快末日,大眾難以正視危機
曾經參與末日之鐘決策的理論物理學家克勞斯(Lawrence Krauss)坦言,末日之鐘將人類與末日的距離維持一線之隔多年後,如今人們多少有些疲勞,難正視末日之鐘的警告;這幾年科學家討論新年度刻度時也感到舉步維艱,有時反而得先看還剩多少時間可調整,再回過頭來討論今年要調整多少。
「以前末日之鐘是以『分』為單位移動;現在以『秒』為單位了」,克勞斯說:「很明顯,末日之鐘並非精準量化過的科學評估,而是質化指標。重點是末日之鐘移動了,而不是末日之鐘究竟移了多少。」
▲ 布朗森認為,末日之鐘確實維持在午夜前不久好一陣子了,但她深信,只要人們仍熱切討論末日之鐘刻度代表的意義,就代表它圓滿達成科學家賦予的任務。圖為去年英國首相強生於COP26發表演說。(Source:達志影像)
只要有討論,末日之鐘就成功
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現存危機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Existential Risk)專家貝爾德(SJ Beard)建議,人們或許要改用新眼光解讀末日之鐘:時鐘刻度不再代表人們當前風險有多大,而是針對科學家提出的風險,人類究竟準備得如何。
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執行長布朗森(Rachel Bronson)提到,只要末日之鐘能喚起人們對氣候變遷、核武等重大議題的討論,就圓滿達成目的了。
強生曾提及,氣候變遷危機當頭
從布朗森角度看,末日之鐘確實圓滿達成任務。除了每年網友在末日之鐘公布最新刻度後的討論,也成為公眾人物愛用的比喻,像是去年蘇格蘭大城格拉斯哥(Glasgow)舉辦的第26屆氣候變遷大會(COP26),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演講特別提及末日之鐘刻度,警示與會人士,切記人類正共同面對氣候變遷危機。
如何阻止午夜降臨?
那會不會有一天,末日之鐘指針真的指到午夜?這問題布朗森自己也沒有答案,但她真心希望不會有這天。
若想避免這天到來,布朗森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勇於和親朋好友討論這些議題,人們或許無法憑一己之力決定指針走向,但輿論力量可間接促使各國領袖做出足以改變末日之鐘走向的決定。
- The Doomsday Clock reveals how close we are to…doom
- The atomic scientists’ Doomsday Clock is now 75—and threats to civilization still abound
- ‘Stuck in perilous moment’: Doomsday Clock holds at 100 seconds to midnight
- How to read the Doomsday C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