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結帳用現金或刷卡,近年則流行用手機支付,未來世代或許不用再攜帶任何工具,只要舉起手刷一下,就能輕鬆完成付款。
刷卡?不,付錢時請舉手
現年37歲的荷蘭生物駭客保曼(Patrick Paumen),近年出門從不帶手機、信用卡或錢包,無論他進哪家店購物,每當要付錢時,他只要對感測器舉起左手,就能付款成功。
Patrick Paumen is able to pay using his hand to pay for goods because back in 2019 he had a contactless payment microchip injected under his skin. British-Polish firm, Walletmor, says that last year it became the first company to offer them for sale.
via @UNILAD pic.twitter.com/Dq3xT4rWGj
— Pubity Latest (@pubitylatest) April 11, 2022
▲ 擔心出門忘記帶錢包或信用卡?手上裝微晶片,就不用再煩惱出門忘東忘西。
注射微晶片很容易
保曼表示,他樂於享受每次付款時店內收銀員目瞪口呆的表情。
回顧2019年,他在左手皮膚下植入感應式支付微晶片,費用約170英鎊(約台幣6,444元),他形容注射感覺輕鬆簡單,「就像有人在你皮膚上小力戳一下」。
享受全球暢通無阻的付款服務
1998年,英國工程師暨考文垂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副校長沃威克(Kevin Warwick)成為史上首位手部植入晶片的人類,不過晶片只在沃威克身上停留9天。
之後技術沒有太大發展,直到近年才出現第一家英國公司支付摩(Walletmor,暫譯),提供人們植入感應式支付微晶片服務,全球通用。
「感應式支付微晶片可讓你在巴西里約(Rio)海灘買酒、在紐約買咖啡、在巴黎做頭髮,或是在你家附近便利商店買東西。」創辦者兼執行長帕普羅塔(Wojtek Paprota)說:「只要有零接觸支付(contactless payments)的地方就能付款。」
不用費心充電
支付摩出售的感應式支付微晶片,重量不到1公克,外觀比一粒米大一些,由微晶片和天線組成,並用類似薄膜的可分解式材料──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包裹而成。
帕普羅塔表示,植入微晶片非常安全,人們植入後立即可工作,且晶片會安穩地嵌在手上,不用電池也不需充電。「我們已賣出500多個」,帕普羅塔說。
▲ 以前注射微晶片需20分鐘以上,但現在不用這麼久,只要15分鐘,微晶片就嵌入手掌。(Source:Walletmor)
熟悉的技術,新用法
支付摩的微晶片使用的即為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大量用在智慧手機行動支付,充斥日常生活。
但要將支付裝置植入手中,對許多人來說仍是全新概念,或許也有些擔憂。2021年對英國與歐盟4,000人調查指出,只有51%表示考慮植入晶片。
隱私與安全疑慮
這類技術引起人們擔心,如果未來科技愈來愈進步、微晶片愈來愈先進,並搭載更多個人隱私訊息,會不會產生安全疑慮,甚至讓個人行蹤輕易受監控?
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專家劉䂀曼認為,感應式支付微晶片其實是物聯網延伸應用,但也帶來新的個人資料交換爭議。她相信這種支付的方式更輕鬆便利,但人們也需要衡量進步背後的利弊,她說:「為了方便,我們願意付多大代價?我們會如何設限隱私與安全問題?誰來維護程式還有植入裝置的人?」
英國雷丁大學(Reading University)亨利商學院政策治理、倫理學教授卡卡巴茲(Nada Kakabadse),也認為微晶片需謹慎以對。「這項技術有黑暗面,且很可能濫用。對不在乎自由的人而言,這項技術開闢誘人的機會去控制、操控和壓迫他人。」
▲ 瑞典公司Biohax也有植微晶片服務,可搭乘瑞典國鐵(Statens Järnvägar,SJ)火車。(Source:達志影像)
愈了解愈不怕
但保曼卻對人體植入微晶片持樂觀態度。「寵物走失時,我們可以透過寵物晶片找到牠們,但我們沒辦法只追蹤晶片,一定要找到牠們實體並掃描後,才能知道那是我們的寵物。」
寵物晶片使用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普遍用在信用卡、悠遊卡和寵物晶片。保曼表示,「微晶片負責讀取的線圈有距離限制,必須在電磁感應區域內,像是RFID或NFC感應器旁邊,讀取器和感應器要有電感耦合(magnetic coupling)才能啟動。」
保曼更身體力行表達他對微晶片的信心,截至2022年,他在身上植入32個微晶片。
瑞典用晶片出示「疫苗證明」
COVID-19疫情流行期間,瑞典新創Dsruptive Subdermals也加速推廣微晶片服務,讓人們植入晶片後,可透過感應出示疫苗接種證明或篩檢報告。
總經理斯喬布拉德(Hannes Sjoblad)表示,只要透過手機程式,就能更新微晶片內容,所以可每天加入訊息,如今天上傳LinkedIn履歷,明天放入COVID-19疫苗證明。
植入微晶片,瑞典流行已久
喬布拉德說明,植入價格是112美元(約台幣3,267元),且瑞典有成千上萬人使用這項服務。
喬布拉德:「如果你了解這東西的原理,你會知道它不能自行傳輸訊息,基本上完全被動。它不能告知你所在地,只有與智慧型手機接觸時,才看得到晶片內容,表示它不能當作追蹤器。」
Dsruptive Subdermals開發出另一種微晶片,植入後能用手機測量體溫,當成體溫計使用。
- The microchip implants that let you pay with your hand
- Personal chips get under your skin
- A Swedish company has created a microchip that allows users to carry their COVID vaccine
- assport under their skin
- Would you be willing to have your COVID health pass implanted in your hand?
- Would You Consider a Microchip Implant for Contactless Payments?
(本文由 地球圖輯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Walletm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