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科大積極發展「科技農業」,培育全方位青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12 月 01 日 0:00 | 分類 人力資源 , 自動化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屏科大積極發展「科技農業」,培育全方位青農


極端氣候、農村人口老化、產銷失調附加價值過低,這些都是台灣農業正面臨的嚴峻挑戰。

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政府積極推動「農業 4.0」將生產、行銷到消費市場系統化,導入感測、智慧裝置、物聯網及巨量資料分析,盼的就是讓台灣農業走入智慧生產的新時代。

被稱為南台灣科技大學「南霸天」,以農創校近百年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正因為看見智慧農業勢在必行的趨勢,近年來,就在校園裡醞釀著一場新變革。

他們整合校內農、工、管理、人文、國際、獸醫六學院,打破學院與學院之間既有的藩籬,成立多個跨領域研發專案與團隊,讓傳統農業也能像台灣科技大廠喊出的智慧製造一樣,透過科技就能將農林漁牧業各領域工作管理好。

走進工學院的車輛工程系,這個看似與農業毫無關聯的科系,學生與老師竟在研發智慧農用載具,此一載具專為崎嶇難行的農地設計,可自動行進於田間,裝置感測器,能辨別田間雜草、蒐集土壤環境資料;未來,將能看見他們研發的車輛,自動穿梭田間割草施肥,「我們還與農學院合作,研發專門智慧魚飼料投放電動無人載具」,車輛工程系教授陳勇全說,系所與農學院的合作早已如火如荼展開。

智慧型載具解決勞力短缺  吸引青年返鄉

「年輕人不願返回農村,主要是太辛苦,產品附加價值不高,但其實要生產工具運用科技升級,商機是無可限量,」屏東科技大學校長戴昌賢認為,發展智慧農業一來增強農收產量,二來節省人力改善農村勞動力老化的問題,讓年輕人更願意投入。也因此,身為創校百年第一個工科校長,他就任後積極聚焦農產自動化、大數據分析、生技專利。

▲ 屏東科技大學校長戴昌賢。

他舉例,傳統的養殖廠,多半憑經驗人工飼養,但屏科大的智慧養殖場,結合水產養殖系、機械工程系、資訊管理系等跨域團隊,以光學感測器監控養殖動物活動量,並將數據做整合分析,最後回饋給控制中心讓無人車投放飼料,減少人力成本且提高產量。

科技應用並非空談,屏科大也實際將技術落實在田間。他們在台東關山投入十年光陰,利用無人飛機多光譜影像,將空拍機置入具有遠、近紅外線的 4 個鏡頭,加佐 12 種不同的植被指標計算水稻的葉綠素富藏量,有效監控作物的生長品質及病蟲害管理,並加入益生菌,使用微生物防治的概念栽種稻米,強化水稻根系生長,使得稻米減少 30% 的用水量,卻能增加 30% 的產量。

「我們也善用強項,從苦瓜萃取能對抗癌症的專利成分,」生物科技系教授施玟玲分享,屏科大天然物研究團隊,已發表苦瓜能抗癌的成份「三萜類化合物」。

該化合物可以有效預防裸鼠皮下腫瘤的生長,降低B型肝炎病毒、調節血糖及血壓等功效,並已申請專利,發表於 SCI 國際期刊中。同時,他們也結合食品系、及其他生技產業,開發苦瓜露及苦瓜錠等產品,將產學合一。

深耕新南向  打開國際產學研大門

屏科大經年累月的布局,不僅僅是替台灣培養跨領域人才,更替台灣農產打開國際大門。「台灣市場小,我們都鼓勵學生往外走,尤其是東南亞國家,」戴昌賢指出, 農學院學生要學資管課程,工學院學生要去進修農學院課程,挑戰性極大,但屏科大與東南亞國家聯繫甚深,只要擁有跨領域的能力,在東南亞極具競爭力。

關鍵在於,屏科大所擁有的智慧農業技術,早吸引許多東南亞國家的青睞,登門接洽。不只限於學術交流,在地的台商,也積極與屏科大合作,希望運用智慧技術,管理六、七百甲的養殖場。還有台商在緬甸擁有兩千甲稻田,也找上屏科,盼的就是智慧栽種的技術。

「這些國家的種植面積就是這麼大,可見對於智慧農業技術需求十足可觀,」屏東科技大學校長戴昌賢一臉驕傲地說,屏科大在農業上長年累積的實力,產業界需求,從育種、栽種、器材、養殖技術全都可在屏科大找齊。

從組織的改造,跨院的合作,屏科大展現企圖心,就是要成為台灣智慧農業的第一把交椅。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