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銷售額下滑 17%,為何蘋果市值還是衝上 1 兆美元?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5 月 06 日 8:31 | 分類 Apple , iPhone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iPhone 銷售額下滑 17%,為何蘋果市值還是衝上 1 兆美元?


5 月 1 日,蘋果公布 2019 財政年度 Q2(2019 年 1~3 月)財報,儘管本季財報,iPhone 銷售與去年同期相比呈現下滑,整體營收成長也趨緩,但憑著軟體服務和穿戴式裝置強勁成長,前景依舊受外界看好,市值再度短暫突破 1 兆美元。

2007 年 iPhone 問世在全球造成轟動,蘋果也一舉晉升世上最受矚目的科技公司。如今,iPhone 幾乎成為蘋果的代名詞,占據這家科技龍頭約六成營收。

然而,將命脈繫在智慧手機的做法,卻讓蘋果在這一年嘗到苦頭。1 月底發表的 Q1 財報,隨著全球手機市場轉冷,iPhone 銷售額十多年來首度下滑,與去年同期相比整整少了 100 億美元,讓人不禁懷疑蘋果是否將踏上「成也 iPhone,敗也 iPhone」局面。

近日公布的 Q2 財報,蘋果季營收為 580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 5%,最主要的營收來源 iPhone,銷售額為 310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近 17%。

乍看之下,蘋果繳出的成績單似乎一點也不亮眼,維持 Q1 財報的下滑趨勢,但蘋果股價卻在財報公佈後直線攀升,繼去年 8 月後,市值再度突破 1 兆美元,這究竟有什麼玄機?

中國市場回暖

海外營業額占蘋果本季營收 62%,中國又是蘋果最大海外市場,本季營收有 102.2 億美元來自大中華地區(台、港、中),雖較去年同期下降 22%,但與上季相比已有上升。

過去一年 iPhone 一支比一支貴的定價策略,在中國踢到鐵板,上季 iPhone 銷售疲軟的主因之一,便是中國 iPhone 銷售大幅衰退。根據研調公司 Canalys 資料,2018 年 iPhone 出貨量衰減 13%,排名也跌至第 5 名。

▲ 近來 iPhone 售價一支比一支高,導致中國地區銷售疲軟。(Source:科技新報)

但由於中國去年 6.6% 經濟成長率,創下近 30 年來新低,中國政府今年開始實施包括減稅等一系列企業獎勵辦法,再加上蘋果近期陸續調降 iPhone 在中國的販售價格,都有助銷售情況好轉。

另外,隨著中美貿易談判有進展,兩國關係逐漸回溫,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表示,3 月最後幾週開始,iPhone 銷售下滑的幅度遠遠小於季初,整體表現較上一季好上不少。

庫克表示,貿易談判導致中美關係逐漸改善,中國今年開始實施的企業獎勵辦法,都讓他們對中國的消費者信心(Consumer Confidence)抱持樂觀看法。

逐漸擺脫 iPhone 主導,服務、穿戴式裝置銷售強勢竄升

本季 iPhone 銷售額約占蘋果總營收 53.5%,做個比較,去年同期數字是 61.4%;上一季則是 61.7%。這意謂著,儘管 iPhone 仍是蘋果營收主力,但他們成功在本季減少營收占比,讓業務朝向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根據蘋果先前的資料,目前全球擁有超過 14 億台活躍蘋果設備,除了銷售硬體,現在蘋果開始嘗試以遍布世界各地的產品為載體,發展服務類業務,挖掘新的可能性。

▲ 蘋果 3 月底的「It’s Show Time」發表會,揭露 Apple TV+ 等多項新服務。

庫克表示,「這是我們服務類營收有史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季,達 115 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 91.9 億美元增長 16%。」所謂的服務類營收,包括 iTune、App Store、Apple Pay 等一眾蘋果旗下服務。

3 月時,蘋果發表會「It’s Show Time」在蘋果園區賈伯斯劇院盛大舉行。蘋果在這場發表會,一口氣揭露新聞訂閱服務 Apple News+、遊戲訂閱服務 Apple Arcade、影音串流服務 Apple TV+,以及蘋果信用卡 Apple Card 等 4 項新服務。

儘管發表當下並不被外界看好,蘋果股價甚至隨著發表會進行一路往下滑,但蘋果耕耘服務類業務的決心,仍透過這個場合讓各方看見了。維德布什證券(Wedbush)分析師 Dan Ives 推測,蘋果的影音串流服務會在 3 年內突破 1 億使用者。

穿戴式裝置則是蘋果本季另一個受矚目的營收項目,營約收為 51 億美元,成長幅度達 50%。AirPods、Apple Watch 是帶動銷售成長的推進器,也是蘋果新興主力硬體商品,朝向 iPhone 用戶銷售周邊產品的策略方向前行。

▲ AirPods 是蘋果現在最重要的產品線之一。

目前服務、穿戴式裝置合計約占蘋果總營收 29%,iPhone 主導蘋果營收,短時間或許不會有太大改變,但蘋果勇於開拓新服務業務,將過去銷售的產品,透過另一種方式帶動利潤成長,讓外界對這家公司的未來感到樂觀。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圖片來源:蘋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