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蘋搶市、蘋果接力,手機鏡頭台廠誰受惠?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5 月 09 日 11:00 | 分類 手機 , 鏡頭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非蘋搶市、蘋果接力,手機鏡頭台廠誰受惠?


手機拍照裝置持續升級,帶動光學鏡頭族群近年題材風起雲湧。繼華為等非蘋 / Android 廠牌積極推出高階機種搶攻市場,下半年可能還有蘋果新一代 iPhone 接力上市。不過,手機鏡頭的商機雖大,來自紅色供應鏈的競爭壓力也不小。到底哪些手機鏡頭廠商真正受惠?有些似乎已陸續反映業績,有些還是霧裡看花。

大立光新產品布局完整,仍居領先地位

目前台灣主要上市櫃光學鏡頭廠商,在手機鏡頭領域有較多著墨的,包括大立光、玉晶光、新鉅科,還有原本手機鏡頭比重較低、近年來加強投入的亞光、先進光等。

以高階產品像是多鏡頭設計搭配的高階鏡頭、7P 結構鏡頭、黑鏡頭來說,大立光仍保持領先,不但技術到位,而且都已經量產出貨。玉晶光在新技術鏡頭也有投入開發,具體量產進度和良率狀況還不明朗。潛望式鏡頭包括大立光全塑鏡片(全P)和亞光玻璃+塑膠(G+P)今年底前可能獲得品牌導入。

品牌大廠積極投入,手機鏡頭設計不斷升級

為了在飽和的手機市場取得關注,這幾年品牌大廠用心投入手機拍照功能升級,帶動手機鏡頭技術快速發展。從主鏡頭採用雙鏡頭、三鏡頭,甚至今年即將推出四鏡頭,高階手機鏡頭鏡片數量從 6P 增至 7P,再到最新的潛望式鏡頭、隱身黑鏡頭,以及螢幕下指紋辨識的 2P 感測鏡頭等,每次演進都很有戲。

鏡頭技術改良、成本降,手機走向多鏡頭趨勢

早期手機的照相鏡頭設計大概都是採用「前一+後一」的設計,後來光學鏡頭技術越來越成熟,成本逐漸降低,自從 2011 年 LG 等品牌大廠開始推出後鏡頭 / 主鏡頭搭載雙鏡頭設計的手機之後,到 2016 年 iPhone 7 Plus 在後鏡頭 / 主鏡頭導入雙鏡頭設計後,雙鏡頭成為中高階機種的主流配備。

所謂雙鏡頭就是指後鏡頭 / 主鏡頭並列兩個鏡頭,以在不增加模組厚度的狀況下提高更多拍攝功能,因此這兩個並列的鏡頭並不完全相同,而是依照廠商的設計和要求調整,例如一個廣角鏡頭+一個光學變焦鏡頭。簡言之,雙鏡頭可以改善傳統手機數位變焦造成的照片品質下降問題、提高弱光條件下照相功能、透過兩顆小鏡頭實現接近一個高階大鏡頭的拍攝效果等。

而主鏡頭 / 後鏡頭改用三鏡頭設計,就是在原本的雙鏡頭基礎下,再另增一顆鏡頭,進一步提高更強大的變焦功能和照片品質,但因各家廠商訴求不同,3 顆鏡頭的組合也不同,例如「彩色+黑白+長焦」、「廣角+超廣角+長焦」、「廣角+超廣角+景深」、「標準+景深+超廣角」等多樣組合都有廠商採用。

至於三星(Samsung)去年推出的四鏡頭手機,分別採用 2,400 萬畫素主鏡頭+500 萬畫素副鏡頭(處理人像虛化)+800 萬畫素廣角鏡頭+1,000 萬畫素長焦鏡頭。上述關於雙鏡頭、三鏡頭、四鏡頭的說明都是針對主鏡頭 / 後鏡頭設計,前鏡頭 / 自拍鏡頭方面,目前也有 1 到 2 顆不同設計。

7P 考驗廠商技術能力,黑鏡頭新勢力崛起

7P 鏡頭則是指鏡頭裡面的鏡片數,從過去高階主力結構的 6 片提升至 7 片,由於光線通過層層鏡片會不斷過濾雜光,因此鏡頭內鏡片數越多,通常成像效果越佳,包括解析力、對比度都會提升。但因手機鏡頭講究輕薄,如何在有限的鏡頭體積內放進更多層鏡片,還要品質好、良率高,就要考驗廠商的技術能力。

最新的「隱身黑鏡頭」則是透過特殊塗層技術 / Coating 技術讓前置鏡頭與手機機身融為一體,這有助於實現真正的手機全螢幕 / 全螢幕,取代原本手機螢幕上的「瀏海螢幕」。隨著三星、蘋果陸續導入,外界預期最快 2020 年黑鏡頭可能就會成為新的前鏡頭主流設計。

至於螢幕下指紋辨識鏡頭是因應光學式螢幕下指紋辨識技術的需求,主要是置於觸控螢幕下方,目前多為 2P 或 3P 結構並具備大光圈、廣角 / 超短焦功能的單顆鏡頭,功能在於將取得的影像傳遞到感測器,業界認為,用於螢幕下指紋辨識的鏡頭技術難度不高,主要商機在於數量規模。

手機鏡頭商機可期,廠商實際表現有待檢驗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DIGITIMES Research 資料顯示,2018 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規模約 15 億支,2022 年上看 17.6 億支,期間年複合成長率約 4%-5%。

其中,雙鏡頭以上設計在 2019 年滲透率可能就會來到 50%,帶動手機鏡頭需求量快速增加,加上手機鏡頭設計不斷推陳出新、照相功能持續升級,在這一波質與量並進的手機鏡頭成長趨勢下,光學族群最近幾年題材一直很熱絡。

當然,如同其他產業一樣,台灣光學鏡頭廠商也一直面臨來自海外對手的強大競爭壓力,不論是技術追趕,或是成本、價格,像是 Kantatsu、舜宇光學等,另外,鏡頭模組大廠歐菲光也積極切入光學鏡頭領域。

目前各家廠商各有不同客戶布局和產品進度。以今年以來表現來看,產能規模和技術良率都保持領先的大立光,營運成績依然最穩定,但因股價很高,造成資金積極尋覓其他標的。到底還有哪些廠商在產能、技術、良率能夠急起直追?哪些廠商實際業績狀況能夠符合期望?需要時間繼續檢驗。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