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狀星團 M22 中發現 2,000 歲新星殘骸,與中國史籍測量紀錄相符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5 月 12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科技趣聞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球狀星團 M22 中發現 2,000 歲新星殘骸,與中國史籍測量紀錄相符


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Fabian Göttgens 等天文學家在靠近球狀星團 M22(Messier 22)中心區域發現一個新星爆發的殘骸,目前直徑寬約 8000AU,即地球到太陽平均距離的 8,000 倍,被中心恆星激發發光而形成一片發光星雲。

「新星」(nova)即一顆恆星表面發生局部氫融合爆發,使其短暫變得非常明亮的現象,與「超新星」(supernova)不相同。這個 M22 新星殘骸的位置和亮度,恰與中國漢朝史籍《漢書》記載的西元前 48 年漢元帝初元元年出現的「客星」相符,這是中國史籍上關於天象的最古老記載之一,而 Göttgens 等人認為漢書上記錄的應該就是這場新星爆發。相關論文發表在天文與天文物理期刊(Astronomy & Astrophysics,A&A)中。

(Source:Chinese Text Project

球狀星團很龐大,由數十萬顆老年恆星組成,整體外觀幾乎呈球狀,繞著銀河中心公轉。目前已知銀河系內的球狀星團約有 150 個,M22(NGC 6656)是其中之一。這個星團位在人馬座方向,接近銀河系中心的核球區內,總亮度 +5.1 等,是全天亮度僅次於半人馬座 ω 星團和杜鵑座 47 星團的第 3 亮球狀星團。1665 年就已發現,1764 年被法國彗星獵人梅西爾(Charles Messier)收錄進他的梅西爾星表中,為該星表第 22 號天體,故註記為 M22。

之前天文學家曾動用歐洲南方天文台(ESO)位在智利的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配上 MUSE 儀器進行 M22 和其他球狀星團的觀測。MUSE 不僅拍攝星團的影像,同時可分光測量星星的亮度隨顏色的變化等;其中紅光部分特別適合用來測量星雲特性,這個新發現的 M22 新星殘骸便是在紅光波段發現的。紅光主要來自氫氣,少部分來自其他氣體。雖然它的直徑寬達 8000AU,但氣體卻因新星爆炸關係而分散各處,使這片星雲的總質量僅有地球質量的 30 倍而已,與恆星相較之下是非常輕的。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德國哥廷根大學